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价格暴涨之后,中药材的质量「隐忧」

发布时间:2023-11-13 阅读:1313

原创 贾海彬 赛柏蓝

截至2023年10月14日,连续上涨了3年多的国内中药材行情依旧在高位震荡。但笔者认为,与中药材的价格暴涨相比,高价药材背后呈现的质量整体下滑,则更应该引起全行业关注。

01

中药材价格连续上涨,酸枣仁等品种高烧不退


图1:2008-2023年中药材综合200指数上涨态势(中药材天地网)

图片

截至2023年10月19日,反映国内中药材整体行情的中药材价格综合200指数报收于3522.13点,虽然月度价格小幅下挫,但同比上涨幅度依然达到30.38%,且这一波涨幅已持续3.5年,突破历史周期性规律。

这种异常上涨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单从市场价值规律层面并无太多参考价值;然而每一波中药材价格上涨往往会带来质量相对下降,则往往是连锁反应。

图2-3:2023年酸枣仁产新后,再次出现“抢青”现象   

 图片 图片

在这种背景下,2023年9月,价格连续上涨了5年的中药材酸枣仁再度产新,由于高价刺激,产区民众采收积极性大增,几乎达到了“颗粒归仓”。但在新货集中上市的态势下,酸枣仁行情未能迎来预期的明显下滑,而是依旧维持在900-1000元(千克价,下同)之间(核壳杂质不超过2%的98货)震荡;而6月份开始产新的连翘,目前行情依旧维持在220元(水煮青翘,合格品)的高位。

02

当前酸枣仁、连翘等品种的高价位,背后是质量的整体下降    


更为严峻的是,目前连翘、酸枣仁等品种的高价位,还是出现在这些品种大规模“抢青”(如图2、3、4)、掺杂使假、质量严重下降的背景下。这意味着,如果不是因为劣质货、假货冲击,这些品种价格本应处在更高的价位上。

以连翘为例,连续4年的高价期到2023年达到最高峰,产新后农户上山采连翘的收入最高可达2000元/天以上,极大地刺激了产区的采收积极性。但由于以下因素,造成了近几年来连翘质量明显下降:

一是抢青问题 

在生产端,连翘作为野生半野生药材,谁先采到归谁家。收购价格暴涨后,根本不可能等到连翘真正成熟,往往就被农户上山抢收一空,俗称为“抢青货”;其次,在需求端,连翘的用药途径较为复杂,既有中成药、中药饮片需求途径,又有中兽药和提取物等消费,这些“抢青货”最终流向哪个环节很难追踪,导致了“抢青”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加剧态势。   

二是掺杂使假问题

表1、表2:连翘不同部位主要含量指标对比(据刘红卫老师专栏文章)

图片

通过表1、表2比较分析得知,连翘不同部位中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含量均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其中连翘叶子中的连翘苷含量最高可达1.517%,是果实含量的4.7倍,枝条的5.6倍,果柄的6倍;不同部位中连翘酯苷A含量最高的同样是连翘叶子,含量为4.537%,是果实的1.1倍、果柄中的2.4倍、枝条的10.6倍。最终,不同部位中连翘苷、连翘酯苷A含量高低排序为叶子>果实>果柄>枝梗。由此,连翘的价格暴涨供应断链,也催生了该品种掺杂使假问题较为突出,主要是大量掺入连翘叶子、枝梗和果梗。

三是监管难度大

一方面,连翘作为一种野生半野生药材,产区极为广泛,且主要生长于野山荒坡人迹罕至之处,对于“抢青”现象,主管部门即使知道,往往也有心无力难以监管到位;另一方面,受技术条件限制,目前药检部门对中成药和配方颗粒产品的质量检测,也仅限于核心成分,性状和挥发油等关键指标无法追溯。

图4:掺入炒熟滇刺枣的酸枣仁

  图片

除了连翘外,目前因价格上涨而质量相对下降的品种,还有当归、龙骨、紫菀、防风、降香、沉香、檀香、川贝母、酸枣仁和款冬花等。

03

部分跌价药材,同样容易出现质量下降


当前大宗中药材的质量下降,通常会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下:

一是价格快速上涨供给断链,例如上述的连翘、酸枣仁、紫菀、当归等价格暴涨药材,往往会伴随着质量显著下降,“萝卜快了不洗泥”,这一点容易理解。

二是价格跌破生产成本,产地只能以降低质量来维持生产供应,这一点则容易被行业忽视。   

图5:野菊花产区普遍将其全株打碎后销售

图片

例如,同样为野生半野生药材的野菊花,药典明确规定为头状花序入药,如果全部按照花蕾入药,则生产成本在45元/千克以上。同样的原因,由于野菊花枝梗和叶子中含量更高,部分产区往往将其全株用机器打碎后销售,造成大量非药用部位替代投料,导致目前野菊花市场销售价格仅有42元/公斤(湖北产水烫花蕾,统货),出现明显“成本倒挂”现象。

图6:某地金银花市场正将伪劣品掺入正品销售

图片图片

出现这种现象的品种不是个案,例如在人参产地,每年有超过千吨西洋参被加工成生晒参片、红参或鲜红参片销售(俗称“西洋红”),平贝母当作川贝母销售,互联网渠道是这类伪品销售的重灾区;在部分金银花产地,不法商贩在金银花中掺入山银花、野生金银花、枝梗叶子和其它杂质(如图7),造成该品种长期在成本线上下运行;岗梅根也存在使用枝梗叶子提取浸膏替代投料现象;其它如两面针、白芍、夏枯草、丹参和三七粉等大宗中药材,同样存在非药用部位替代使用或掺杂使假现象。

04

解决之道,大数据引领下的信息化提升


中药材质量下降,最终损害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损害民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和身体健康。局限之处主要在于:一方面包括流通标准的科学性,也包括检验检测手段快捷合理;另一方面,在闭环流通全程质量追溯尚未完全实现之前,类似现象依然将存在;其三,长期以来,行业也缺乏架构产供需全链条的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产供需数据不清晰就难以找到“抓手”。

好在,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工具+云计算”将彻底改变传统产业,也将改变延续5000多年的中医药产业,闭环流通正在成为现实;同时,中药材质量与价格的双重压力,也在倒逼工业企业加快产需对接,共建共享数字化引领下的中药材产销保障服务体系。最终,在信息化引领下,上述不法行径将无所遁形;全程质量追溯、订单农业和精准农业,也才能早日落地。


上一篇:猪苓行情连续大涨之后还有空间吗?

下一篇:一周行情总结:涨跌比续弱,射干回落,甘肃地产品种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