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中药材行业陷“等鱼死”困局:价格腰斩、资金告急,3条破局路能抄吗?

发布时间:2025-09-19 阅读:1120

中药材从业者现在最怕的,不是行情差,是明明知道行情可能还会坏,却挪不动脚——药农看着当归跌破成本还得种,经销商守着囤货付不起仓储费,药厂在集采里砍价砍到肉疼,只能眼睁睁等市场见底,也等自己的资金链先断。这就是当下行业蔓延的“等鱼死”困境,没人想熬,但没人能轻易脱身。
图片

先看现状:数据里的“寒冬有多冷”
不用靠感觉,几组数据就能看清行业有多难:
指数腰斩: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从峰值2245点跌到1772点,一年蒸发20%的泡沫,相当于前几年炒上去的虚高,几乎吐光了。

企业承压:2025年中报里,60%以上中药股收入利润双降。片仔癀11年来首次中报净利润下降,跌了16.22%;葵花药业利润直接砍半再砍半,下滑83%;济川、康缘药业利润也分别跌了46%、34%,龙头都扛不住,中小厂更难。
药材跳水:单品价格跌得更直白。猫爪草从去年1100元/公斤跌到65元,连零头都没剩下;紫菀从80元/公斤骤降到9元;白芷从37元高位落到9-10元,等于种一年、囤一批,最后亏得底朝天。

拆解“等鱼死”:三类人的难,各有各的卡脖子

不是从业者不想动,是每个环节都有“卡脖子”的地方,想撤都撤不了。

1. 药农:种了3年的当归,烂在地里也得认

甘肃岷县的老马,52岁,去年把半辈子攒的80万投进50亩当归地——当时当归150元/公斤,隔壁村有人靠种当归盖了房,谁看了不心动?

现在当归跌到70元/公斤以下,连采挖的人工费都付不起,只能让当归烂在地里。更无奈的是“周期卡脖子”:当归要种3年,现在停手,之前投的种子、肥料、地租全打水漂;接着种,明年还得贴钱,“一闭眼就怕天亮,不知道还能撑几个月”。

这不是个例,很多药农都是“跟风种”,行情好时冲进去,等价格跌了才发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早把自己绑死在地里了。

2. 经销商:囤200吨车前子,亏掉2800万还得付仓储费

江西樟树的阿强,45岁,去年听信“车前子能涨到120元/斤”的说法,85元/斤囤了200吨。现在市场价跌到17.5元/斤,这批货直接亏了2800万。

他把房子抵押了,还借了民间借贷,现在连利息都还不上。更拖人的是仓储费:在樟树租的专业仓库,每月15万,一年下来180万,货越放越不值钱,“刚开始想挺挺,等反弹,现在挺一天亏一天,想抛都没人要”。

经销商的困局,是“赌性卡脖子”——把宝押在“行情反弹”上,却忘了仓储、资金成本会一点点耗光自己的家底。

3. 药厂:集采砍价69%,药房里能用的品种越来越少

政策的镰刀比行情更狠。湖北第三批中成药集采,把矛头对准“独家品种”——广药白云山的脑心清片,从37.2元/盒砍到11.52元,降幅69.3%,等于之前的利润直接被砍没。

更严的是终端限制:安徽医保局规定,非集采中标产品采购量不能超10%,还实行动态监控。有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私下说:“现在开中药像拆盲盒,以前常用的品种,现在要么进不来,要么不敢开,怕超限额。”

药厂的难,是“政策卡脖子”——想靠独家品种扛利润,却被集采按在地上砍价,终端渠道又被压缩,只能在成本和合规里挤生存空间。

寒冬的根:不是天灾,是资本炒出来的“虚火”

很多人觉得是“供过于求”导致降价,其实更深的原因是“资本炒作”。

中药材本来是靠天吃饭、需要长期投入的产业——生长周期长、产量看天气,本该稳扎稳打。但前几年大量热钱涌进来,把药材变成了“金融衍生品”:涨的时候,资本哄着药农扩种、经销商囤货,把价格炒到虚高;跌的时候,资本先撤,留下从业者扛烂摊子。

就像中康云瓴专家贾海彬说的:“站起来多高,躺下去多长”。连片仔癀都手握65.54亿元存款,却“嫌收益低”去做私募,2024年投了8.9亿设产业基金——企业都“脱实向虚”,行业的“虚火”怎么能不熄?

别只“等鱼死”:3条破局路,有人已经赚到了

行情再冷,也有人在找活路。这三条路,不是“鸡汤”,是实实在在有人走通的案例,从业者可以参考:

1. 龙头/老玩家:逆向抄底,赚“周期的钱”

现在不是没机会,是机会只给敢“人弃我取”的人。

中国中药近期在甘肃投了5.8亿建生产基地,靠百亿现金流抄底产地资源;


亳州的赵金海,收了30年药材,现在正9块钱/斤收白芷。他算得很清:“白芷种植成本7-8元/斤,现在价已经跌破成本,农民明年肯定不种了,产量一减,价格肯定涨,等涨到15元以上再出手,稳赚。”
他最近三个月囤了500吨,没靠赌,靠的是对“成本和周期”的判断。

2. 中小商户:做“精品化”,避开低价竞争

低价混战里,差异化就是活路。

浙江磐安的王丽娟,之前囤白术亏了300万,现在转做有机浙贝母:普通浙贝母卖80元/公斤,她的有机认证浙贝母能卖280元/公斤,直供北京、上海的高端诊所和养生会所。

“不用跟别人比低价,我比的是品质——不用化肥农药,根系更壮,高端客户愿意为这个买单,利润比之前还高。”她的核心是“跳出低价池,找细分市场”。

3. 种植户:及时“转方向”,不跟行情死磕

行情变了,种植结构就得变,别硬扛。
云南文山的刘总,种了20年三七,去年看到新扩种的基地太多,果断把80%的地改种蔬菜。虽然改种每亩投了2万,看似亏了,但比隔壁老张强——老张的三七30元/公斤都卖不动,每亩光人工费就赔1.5万,刘总反而少亏了300万。


“种药材不能一根筋,看到行情不对,及时转方向,比硬扛到资金链断强。”

未来趋势:寒冬过后,行业会变成什么样?

专家判断,这轮降价至少要持续到明年,跟风种植的农户扛不住退出后,价格才会慢慢回升。但沙苑子、车前子这类易种植的品种,可能还要低迷两三年。

不过行业不会一直坏下去,未来三个趋势要抓住,早适应早受益:

1. 产地化:线上报价越来越透明,甘肃岷县的当归能直接对接采购商,跳过亳州、安国的中间商,赚差价的空间小了,但流通效率高了,产地直供会成主流。


2. 规范化:GAP基地的三七有溯源二维码,能直接进终端供应链;《中药饮片包装标签管理规定》要求写清产地、等级、采收时间,靠“信息差”赚钱的时代,要结束了。


3. 数字化:头部企业在产地建了数字化初加工园区,把“趁鲜切制”和区块链溯源结合;电商平台搞“产地直采+代储代运”,老的交易链条正在重构,懂数字化的从业者会更吃香。

最后想说:活得久,比赚得多重要

中药材行业从来不是赚快钱的地方,“等鱼死”不如“找活路”。行情有周期,现在的寒冬,本质是挤掉前几年的泡沫,让行业回归理性。

记住:市场永远在轮回,现在熬过去,等下一轮行情来的时候,你才能抓住。能穿越周期的,不是运气,是你能不能跟着产业升级走,把“赌行情”的思维,换成“懂成本、做差异、跟趋势”的认知。

毕竟,春天总会来,关键是你要活到春天。

注:单位若无特别注明,均为“元/公斤”,以上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上一篇:揭开丽江山慈菇的面纱

下一篇:周评:药博盛会,人流大,信心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