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寒潮未退,市场分化却已刺破行业迷雾,一边是猫爪草、独活等品种价格“跌穿地心”,一边是五倍子、鱼脑石逆势上涨超20%。
酷热七月,中药材市场却寒意凛冽。康美中药材价格指数6月报收1760.15点,环比再跌0.67%,同比暴跌21.58%。亳州市场大盘指数同步下行,周跌幅达0.29%,监测品种中近5%的品规价格持续下滑。
在玉林药市,商家们无奈感叹:“即便跌到农户成本价,行情也毫无支撑迹象”,这场寒冬远超从业者预期。
一、市场寒冬,跌势难止
中药材市场正经历近三年来最严峻的淡季考验。监测数据显示,本周亳州市场跌价品规占比升至4.8%,而涨价品规仅占1.2%,市场情绪滑入冰点。
曾经的热门品种纷纷“跌落神坛”。猫爪草价格从高位崩塌,家种水洗货已跌至80-85元/公斤,较年初腰斩;独活因库存积压,甘肃货仅报13.5-14.5元,湖北货跌至12元。香料板块集体“失防”,白豆蔻走销低迷报50-55元,草果越南货47元,小茴香进口货跌破10元大关。
究其根源,供需失衡已成顽疾。前两年高价刺激下,独活、合欢花等品种种植面积扩张40%以上,如今产能释放遭遇终端中成药集采砍单20%,库存消化缓慢。市场资金活跃度降至冰点,持货商为回笼资金被迫“割肉”抛售,形成“跌价→抛售→再跌价”的恶性循环。
二、两极分化,冰火同炉
在一片跌声中,结构性机会悄然显现。两极分化成为当前最鲜明的市场特征:
“抗跌阵营”异军突起:白芍、白术因产地惜售,包检货溢价超30%;五倍子受减产预期推动,价格月内跳涨20%;鱼脑石、鹅管石等小品种因货源稀缺逆势走坚。
天气题材蠢蠢欲动:沙苑子因陕西干旱减产预期升温,价格企稳45-50元;枳实受江西、湖南高温落果影响,1.0-2.0cm圆个报价涨至35元,预计一月内冲击40元。
品种分化映射产业深层变革。新版药典对重金属、农残等指标趋严,促使制药企业转向“高规格包检货”,符合药典标准的生态种植药材溢价率持续超30%。而低端统货因无法满足集采质量要求,沦为“烫手山芋”。
三、七月博弈,两大变量
产新洪峰压境,7月将成为行情分水岭。青翘河南产地正值采收,加工商因连年亏损采购谨慎;平贝母新货大量上市,大贝价格跌至70-72元;酸枣仁虽挂果良好,但面临走缓价滑压力。历史经验表明,产新季价格下行概率超70%,尤其对生地、泽泻等库存高企品种更是雪上加霜。
天气化身最大变数。当前西南东部、江南西北部持续强降水,贵州等地面临洪涝灾害风险;河北、山东北部出现零星高温,西北地区雷雨冰雹频发。极端天气对三类药材威胁最大:
1. 根茎类:如甘肃当归、党参,土壤过湿易引发根腐病
2. 花果类:连翘、五味子持续阴雨导致落花落果
3. 产区集中品种:江西枳实、陕西沙苑子抗灾能力弱
有经验的药商已冒雨深入产地。湖北百合产区洪水稍退,农户抢挖导致货源反增;而湖南枳实加工户则紧盯天气预报,高温落果可能让加工成本骤升15%。
四、生存之战,策略重构
面对行业寒冬,不同市场主体正在展开自救:
种植端:甘肃农户紧急缩减独活、合欢花面积,改种防风、羌活等短缺品种;安徽推广“白芍/枳实套种”模式,降本抗灾。
流通商:短线聚焦天气敏感品,逢低建仓沙苑子、枳实;抛售莲须、合欢花等产新承压品,大宗品保持10%-20%安全库存。
药企:锁定跌价黑芝麻、续断签订长单;开发紫苏叶功能性饮料等药食同源新品,紫苏鲜食需求已增长15%。
产业深层变革悄然加速。四川三台县建成数智化麦冬产地仓,实现1000吨库存动态调节;36家河北县级中医院上线“智慧共享中药房”,推动订单式生产。这些创新模式正从源头重构“优质优价”的价值链条。
白芍地里套种的枳实苗在烈日下卷起了叶子,陕西沙苑子种植户老李望着龟裂的田地,盘算着改种防风的可能性。安徽亳州的仓库里,一批达到药典标准的白芍包检货正连夜发往制药厂,而隔壁档口的猫爪草堆积如山。
这场寒冬中最精明的玩家,已不再赌天气、炒题材,而是默默将资金投向产地溯源系统和趁鲜加工设备——毕竟新版药典实施后,符合国际标准的药材溢价空间已超30%。
市场规律如四季轮回,穿越低谷者终将见证下一个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