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作者: 樊岚岚 刘智利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提出了“推倒围墙携手共进和合共赢”的新理念,建立开放流动的科技合作与共享平台,提升中医药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共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美好明天。
张伯礼指出,当前,中医药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优势领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球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以及中医药在医药卫生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医药科研标志性的成果,从临床到方法、从基础到药物、从产业到标准化、国际化等各方面全方位的进步,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创新启示录
举国体制 联合攻关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随着21世纪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学科和领域,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集成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传统的个体力量和研究室模式已难以胜任多领域、大规模、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任务。有机整合内部资源,进而整合相关领域乃至行业的资源,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联合攻关,已成为当今几乎所有重大项目基本组织和运行的模式,医、产、学、研、资有机整合的联合体也呼之欲出。这一特点也突出表现在中医药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
张伯礼指出,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的科研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中医药科研的研究理念和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十一五”期间,国家除继续加大“973”“86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的中医药项目投入外,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重点组织实施了中医药行业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重大新药创制”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专项。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强调,选题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研究内容要多学科集成创新,方法学上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组织形式上要体现举国体制、多中心共同参与、集中力量打攻坚战的特点。
“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更多地采取这种举国体制、联合攻关的形式进行研究。中医药的科研组织和实施将更多地依托有机整合、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整个行业内外的力量,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角度,解决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在完善自身体制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打破院所、地域壁垒,探索科研院所运行的新体制、新机制,搭建开放、流动的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学科、领域整合重组和人才无障碍流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科研院所、虚拟科研院所、网络化科研院所,这个运行模式将是中医药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措施。
张伯礼说,为了适应中医药科技发展和中药的科研投入,以及国家重大项目运作的需要,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不断调整学科机构,整合院内资源,面向国家需求和公共服务,积极开拓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领域,在已建立医学实验中心、临床评价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近期还要建立中药标准化中心、全国中医数字信息中心、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心、中医病毒性疾病防治中心、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等一系列服务平台和研究机构。
推倒围墙 优势互补
加强全国中医药科技资源整合
张伯礼强调,在国家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以学术为纽带,在整合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内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全国相关领域优势力量进行联合攻关,与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人才流动渠道。2006年至2010年,我院先后联合国内40家科研机构、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其相关单位成立了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合作委员会,联系了来自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专家学者成立了中医药国际联盟,初步构建了国内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开展了部分合作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这种形式与目前国家的需求,以及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完全适应。
全国各地的中医药研究院所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大力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在打造中医药强省的热潮中,有部分院所不断凝练发展目标,学科优势明显,渐趋全国领先地位;也有部分中医药院所未能在体制改革中把握机遇,发展滞后,致使原有的优势逐渐衰弱,新的优势学科没有建立,出现了学科断档的现象。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迫切需要携起手来,优势互补,以强带弱,提升中医药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中国中医科学院要推倒围墙,敞开大门,面向国内外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开放,在加强全国中医药科技资源整合、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过程中,中国中医科学院要在科研组织和项目攻关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张伯礼认为,推倒围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形的围墙,另一个是无形的、思想上的“围墙”。推倒围墙,不仅是推倒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围墙,各省中医研究院也应该推倒围墙,推倒整个束缚中医发展的围墙,面向世界,面向多学科,交流融汇,和合共进,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这是中医人应该有的气魄。同时,也要秉承海纳百川、和合共进的理念,坚决走出去、请进来,虚心向兄弟院所学习,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与兄弟院所一起创建中医药医学科研的共同体。
携手共建 资源共享
建立开放流动合作共享平台
张伯礼强调,整个大联合的模式是开放的共享平台,携手共建,和合共进。他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建立一个共建的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包括一个网络的信息,中医科学院的研究院所各自的科研信息、人员信息等在网上大家可以共享。信息平台也包括研究院所定期的学术研讨会、联谊会、讨论会,可以随时沟通信息,还可以举办中医药科研新进展新办法培训班。
第二,共建、专管和共用一些机构。例如天津中药大学搞冠心病和中风的科研,就没有单独建立信息平台,而是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所共建信息平台,信息所提供文献源、信息平台的网络结构、查询系统,天津中药大学负责信息平台的内涵。如果有十个病种这样做,共建、专管和共用一个信息平台,一旦建设周期完成以后,要向全国开放,中医科学院还可以建立中医科研的虚拟研究院,大家可以通过网上交流、碰撞,互相推荐信息,介绍自己。还包括科学实验室,希望全国的中医药实验室互相开放。
第三,联合培养研究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共同培养研究生。培养研究生要维护全国各地各个高等院校的权益,可以采取双导师制,联合出资,联合培养。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导师整体实力非常强,但是三个导师才有一个研究生,研究生数量少;而基层研究生数量多,导师少。如果优势互补,就能解决大问题。
第四,以项目为纽带,搞中医科研研究。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责、权、利,知识产权、包括股权都可以明细。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搞联合是建立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也是一个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