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日报
8月7日,望着丰收在望的20多万亩白芍,亳州市谯城区药农们喜悦中难掩担忧,他们对去年白芍丰收后行情突然走低还心有余悸,“去年白芍收购价突然跌至不到10元,让几年辛苦的回报打了折扣。 ”当地很多药农告诉记者。2011-8-13 20:02:11
药农们的担心,反映出中药材种植的高风险。与一般的庄稼比,种药材的收入更可观。但要将这样的收益拿到手却非易事。
省中药材商会会长卢景川解释,一般中药材生长周期都要几年,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往往播种时某种药材价格很高,等几年后收获时价格跌入低谷。2009年以来,中药材市场价格呈现“一年十变”的局面。到今年上半年,甚至形成“一周一变”的动态格局。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大多数药农都是凭经验、看价格,最多看看大户在种什么就跟风种植。但是,从中药材的种植到销售终端,产业链足够长,一般药农无法作出科学判断。 “种玉米看当年就可以了,种药材要看几年后,谁看得清? ”
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指导药农合理化种植,平摊风险,是应对风险的有效途径。亳州市五马地产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超俊介绍,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变化,指导药农合理化种植,平摊风险,现在本地药农已不盲目跟风,风险大为降低。
订单农业则为种植收益系上“保险带”。以前种药材,谯城区十八里镇蒋窑村药农张旭东最关心的是价格和销路,而现在最关心的则是质量。他与协和成饮片公司签订了五亩丹皮的供销合同,只要质量过关,公司就全收,签订的合同上有收购保护价。
有的种植户建议,依托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的优势,政府部门应成立专业机构建立监测平台,为药农提供行业咨询和种植建议。
强化监管,遏制投机,才能畅流通稳药价
近日,国家发改委责令54户中药材经销商,将100余万公斤党参限期限价出售给GMP认证的中成药制药企业。有关部门出手控制党参价格,体现出对中药材市场的整治决心。
“中药材价格暴涨,药农得到好处并不多,还影响群众求医治病。 ”杨超俊说,相反,价格暴涨会导致造假、囤积居奇等行为,随后价格一落千丈,让一个品类,甚至一个区域的中药村种植受伤。
范士银在亳州合肥两地从事中药材经营十多年,对近两年持续高涨的药价表示“看不懂”。他说,看似中药材涨价了,但他不仅未从中牟利,利润反被压缩三分之一。原来15元进的党参,以30元零售,利润15元;现在进价最高达到80元,只能卖90元,每公斤少卖5元不说,由于高售价阻挡了顾客,总销售额也随之下降。同时企业在高成本下运作,风险也大为提高。
价格暴涨暴跌,“药你苦”原因何在?亳州市一家中药材交易类网站的工作人员分析,中药材价格本就随行就市,再加上药材产地单一、收获季节集中,因此炒家不用耗费太多的资金就能囤积药材,低进高出获利。
亳州市经委副主任、药发局副局长陈群说,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是稳定的,但品种多、盘子小、易操作、获利快,吸引了游资炒作,是价格剧烈波动的主因。稳价格,保证中药材行业的长期稳定,必须遏制投机行为,打击恶意炒作。要加大处罚力度,查库存,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限时限价出售;建立中成药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与中药材价格联动机制,保障生产经营企业正常运作。范士银建议,要加快建设中药材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买卖双方高效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堵住囤积炒作者的进出通道。
延伸链条,做强产业,才能长升值久增效
“中药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宝。 ”亳州方敏药业有限公司顾问郑念平的这句话,是对中药材供求关系的形象解读。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中药材长期价格走势依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业内人士指出,加速推进中药材产业化是化解药材价格剧烈波动的关键,也是药农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中药材产业化,必须延伸产业链条,使传统的“种植—加工—销售”获利模式,走向深加工、提取和新型产业的研发之路,拓展中药材的利润空间。同时要在药农、药商、药企之间形成良性的利润分配机制。
但该省中药材产业化之路还面临诸多难题。以亳州为例,近年来虽培育了一批本土龙头药企,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带动能力有限;种植方面,全市在地药材面积85.62万亩,然而标准化种植面积仅5.5万亩,标准化比例不高无法打开深加工的空间。
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必须寻求突破。今年以来,亳州致力于中药产业体系建设,总投资近600亿元,在中药项目库建设、中药材种植、提升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提取物规模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中成药制造业;推进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和中药材种苗培育中心建设,目前在中药材资源库中新建标本680种,以“公司 基地 协会 农户”的生产模式,进行规范化种植推广;开发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消毒剂、刹菌剂、兽用中药,壮大中药保健酒企业,培育中药保健食品、饮品品牌,开发中药材观光旅游区、养生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等。(武长鹏 史力 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