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药经济报导读】
中药材价格波动连连,让生产企业苦不堪言,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近期召开的2011中药行业年度峰会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相关部门正着手研究建立国家、地方两级药材储备制度,以及国家药材、药品应急计划,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中药材价格。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向医药经济报记者透露:“据我了解,国家、地方两级药材储备制度有望在年底之前公布。”
一、破旧中探索
2010年,全国市场537种中药材中有84%涨价,平均涨幅为109%,而自今年3月份以来,中药材涨价进入第四次高峰。与前三次相比,此轮中药材的价格涨幅更加凶猛。
从9月份中药材天地网对537种药材的监控结果可见,有过半的中药材依然保持上涨势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两个月前国家发改委曾勒令“清仓”的党参,目前的市场价格依然高企。中药材价格上涨将给中成药生产企业增添不少压力。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认为:“在中成药终端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中成药生产企业为了获得利润,很有可能在中药材原材料方面偷工减料,这将大大影响中成药的品质。建立国家、地方两级药材储备制度可以控制中药材价格过快上涨,缓解中成药生产企业的压力。”
中药材天地网副总经理贾海彬认为,除了稳定中药材价格,国家此时制定中药材储备制度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战略储备,可以解决救急救灾等突发状况;同时,还能确保中药厂家的原料供应不会断链”。
其实,中药材战略储备制度并非新生事物。“在计划经济时代,三级储备制度也曾长期存在。虽然它较为僵化,但还是解决了国内中药材大部分的生产供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这种储备制度还是比较成功的。”贾海彬表示。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由中国药材公司牵头,国内曾建立了药材收购一级站、二级站,这种药材储备制度曾为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直到80年代中期,这种三级储备制度才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消失。
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路山也告诉记者:“计划经济时期,广东省也在省药材公司的牵头下建立了药材储备制度。当时实行的是企业贷款、国家贴息的财政补贴,这可以说是经过国家充分考虑的有效模式。但多年后,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东省药材公司已经没有什么市场。”
可见,虽然可以借鉴曾经建立的药材储备制度,但制定有效的储备机制要破旧,更要立新。
二、寻长效机制
面对价格“高烧”,国家对中药材战略储备日益重视,储备制度的重新建立也逐渐被推上议程。
早前发布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储备制度。
“在目前中药材原料供应体系面临失控的前提下,作为一种应急措施,这是有必要的。”然而,贾海彬同时还指出:“但是作为长效机制,储备制度的建立还有待商榷。”
贾海彬解释:“首先,国家建立储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外力作用,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其次,具体操作可能会有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储备的品种、储备时间的长短、有效期的管理,还要避免产生市场的假象。”
除此之外,对其中的困难,郭凡礼认为:“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对于中药材的储备价格不好把握,这是因为我国地域宽广,而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高低不同。”
中药材储备制度的建立如箭在弦,行业人士纷纷为此出谋划策。
贾海彬表示:“我预计,即将建立的药材储备制度将有别于以前计划经济的三级储备制度。它会是一种‘订单式’储备,也就是由国家下计划,委托企业进行储备的模式。”
为了解决储备中存在的问题,贾海彬建议从三个方面着力:“第一,在这种储备之后,尽快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走现代农业之路,稳定生产。第二,储备品种要慎重考虑,同时,还要在品种低价位时进行战略储备,高价位时抛出,从而平抑市场价格。第三,对于救灾、紧急疫情爆发等突发状况涉及的中药材品种,必须建立储备。”
郭凡礼也向记者表示:“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需要一个专门为全国药材行业提供产销信息采集、分析、发布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做到公正、公开和透明;其次,还需要完善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
他补充道:“政府应该对企业上报的中药材价格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那些囤积中药材导致相关药材价格上涨的行为,政府应该及时干预,以防止扰乱市场;对中药材进行必要的储备,特别是容易被游资控制的中药材品种。”
至于药材储备企业的选择,周路山提议:“国家应该考虑由规范管理、诚信的国有企业进行储备。同时,还应当每年对这些公司进行考核,并且根据执行情况,每隔几年做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