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7月1日,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十九大报告亦全面布置健康中国战略,对中医药服务民众健康提出新要求。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医药对养生保健、突发性疾病、慢性疑难性疾病以及疾病后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具有独特优势的医疗卫生资源。利好政策的推动,让中医药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接下来,应当抢抓中医药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加快医药相关产业联动,形成互动发展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有力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实现。
集聚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药理系主任曾南认为,这是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让中医人对未来的科研和教学更有底气。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医生张勇表示,中医学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系统,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学上的优势。中医药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可以为深化医改、维护健康、改善民生发挥更大作用。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秦晓明说,国民健康是我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愿望、成果与标志的统一,未来需要加速推进中医药治末病的全民普以及结合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推广创新。
过去短短两年里,中医药行业各项发展的扶持政策文件陆续出炉,涉及中医药行业产业链所有环节,既有上游药材种植与保护环节的规划及政策,也有中游药材流通及贸易环节的政策与意见,更有在终端对中医药大力发展的规划。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曹洪欣指出,中医药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面对民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应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作用,改革诊疗模式,大力发展中医家庭医生与门诊治疗服务,让中医药为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更大作用。
在成都“吕医生”社区诊所负责人吕奉平看来,基层全科医疗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与社区内家庭签约的形式,建立“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为患者提供零距离的医疗服务,亟待加强推广普及。
“治未病”优势明显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改变长期以来群众轻预防、重治疗的习惯。随着医疗环节“端口前移”,卫生预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而中医学中具有预防特点的“治未病”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我们农村患者来说,预防太有用了。”59岁的四川泸州市叙永县火星村村民李发培说,农村很多村民健康意识比较薄弱,如果不及时发现任由病情发展,很可能某一天就倒地不起了,整个家都会垮掉,“有村医来管着我们,经常督促我们吃药、锻炼身体,感觉心里就踏实了。”
有分析指出,要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作用,就必须改革诊疗模式,致力形成家庭养生防病—门诊治病防变—医院治疗急病、重病和大病格局,构建家庭—门诊—医院合理分工的中医医疗保健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中医家庭医生与门诊治疗服务,实现国民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的健康状况。
为了改变农村轻预防、重治疗的习惯,2014年9月,四川泸州市叙永县率先在全省启动全民预防保健试点,从“全民体检、分类管理、重点救助”三大环节发力,摸清健康家底,降低医疗负担,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当前试点已初步探索出可推广模式,基层盼完善配套资金、加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推广普及。
目前,叙永县已累计体检71.62万人次,查出成人慢性病患者6.97万名,通过健康体检,群众对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提高到70.7%、52.9%,60%以上的慢性病患者能按照医嘱用药。
四川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曾令和说,全民预防保健促进“治病为中心向预防为中心”的关口前移,提升了群众预防保健意识,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减少家庭医疗支出,有利于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
实际上,基层底子薄、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着我国中医药的快速发展。
“十二五”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委推进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形成加强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的有力举措。但这些举措缺乏国家层面相应的配套政策,县以下基层中医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与适应维护民众健康、防病治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中医药管理与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管理机制不畅通,部分地市和县级政府缺少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人员,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
四川蒲江县两河村村支书姚庆英说,要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在贫困地区,由于生活条件差、待遇低等因素,医卫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仅靠现有的乡村医生队伍,无法满足工作铺开的需要。
有关专家还建议,加大支持力度和配套政策落地,同时探索通过信息化技术,构建完善的远程会诊系统,促进基层与大医院之间的交流,多措并举提升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
另外,随着中药资源普查的全面开展,构建从种子种苗、规范种植、中药材、中药饮片到中成药质量保障体系与长效机制也迫在眉睫。
事实上,中医药对养生保健、突发性疾病、慢性疑难性疾病以及疾病后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具有独特优势的医疗卫生资源,走向世界是历史必然。
业内指出,要更好的“走出去”,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首先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核心,明确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定位是“立足中医药服务世界人类健康”,是中医药走出去的基本原则。其次,以兼顾中医药防病治病规律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项目为重点,通过疗效、科技含量和水平达成共识,这是中医药走出去的突破口。第三则是要坚持文化自信,突破文化差异,形成文化认同,这是中医药有效服务人类健康的关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