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在中医学中属于痹症——筋痹的范畴,《素问·痹论》概括为以筋的症状为主的痹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治以疏筋养血结合祛邪法,方用羚羊角散、天麻汤等。
筋痹一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而且对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及治疗原则有较系统的阐述。在以后的中医典籍中都有相关的记载,如:《中藏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圣济总录》及《普济本事方》等医著在治疗方药上有所补充,而没有独立研究。结合临床来看,筋痹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病,所以凡筋脉痹阻,以屈而不伸、筋挛节痛为主症者,均应属本病。
而且本病多在春季发病,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居多,其症状为: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腰背强直,步履艰难;或肢体、脊背沿经络走行方向出现疼痛、抽筋等症状;胁满叹息,或兼口苦、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黄等舌淡黯,脉弦。
那该如何治疗呢,讲到这里给大家提醒一下一定要辨证施治,若证见患肢抽掣疼痛,酸胀沉重,抬举困难,遇阴雨天加剧,得暖则舒,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以患肢掣痛,酸胀沉困,抬举困难,则为寒湿阻滞之证,治法当以温经散寒、祛湿舒筋通络,可用独活散加减。
组方为:羌活10g克、独活15g克、粉防己10克 、木瓜10克、薏苡仁10克、川草乌各5克(先煎) 川桂枝9克、炙麻黄6克、五加皮9克、伸筋草15克、桑枝10克、炙甘草10克。
本方以独活为君药,祛风除湿;配粉防己、羌活、薏苡仁以增加祛风利湿之功;川乌、草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五加皮、木瓜、伸筋草、桑枝舒筋祛湿。诸药同用,温经散寒,祛湿舒筋通络。
若患肢拘挛不伸加赤芍15克;疼痛难忍,舌质淡紫加乳香9克、没药9克、土鳖虫9克。
若证见:肢体沿经脉走行方向掣痛胀痛或灼痛,遇热痛甚,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以肢体掣痛、胀痛、灼痛,遇热痛甚,口苦咽干,则为湿热蕴结证,治法当以清热利湿、舒筋活络为主,可选宣痹汤加减。
组方为:防己15克、杏仁10克、滑石15克、连翘10克、山栀10克、薏苡仁15克、半夏10克 、晚蚕沙l0克、赤小豆10克、伸筋草20克、甘草6克。
若热甚可酌加黄柏12克、苍术12克。
方中防己、杏仁,滑石、薏苡仁、半夏利湿宣痹,连翘、山栀、赤小豆清热祛湿,伸筋草舒筋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若为:瘀血痹阻证,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若为肝肾亏虚证,可用老寒腿方加减。
另外针灸对于筋痹的治疗也有非常好的疗效如贺氏针灸三通法。
以上处方请在中医执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使用
贺氏三通针灸传承临床带教讲习班第60期,正在报名中......
【广东●天津4月】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开始预约报名了,限时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