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痰还有瘀,可以用这个方子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起床后,感觉喉咙里有一团东西,不上不下,咳嗽也咳不出来;或者你是否发现自己的皮肤总是干燥无光泽,偶尔还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淤青?如果你有这些症状,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是中医所说的“痰瘀互结”之人。
什么是痰瘀互结?
简单来说,就是体内有多余的水湿和血液凝结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黏稠而难以消散的邪气,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这种邪气既可以在脏腑内部积聚,也可以在皮里膜外游走,给人带来各种不适。
那么,如何治疗这种痰瘀互结呢?中医有一句话叫“治其本”,意思是要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对于痰瘀互结而言,其本质就是水湿和血液的失调,所以要想根治,就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化痰,二是化瘀。化痰就是要消除体内多余的水湿邪气,化瘀就是要活化体内凝滞的血液。
化痰之方:二陈汤
要说化痰之方,当属二陈汤最为出名。二陈汤是宋元时期的方子,或者说盛行于宋元时期。宋朝开始,当时的太医局奉诏集结人力物力,编撰了一本成药配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就记载在这本书里。
二陈汤由四味中药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四味药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化痰的任务。
半夏是化痰之首选,它能直达脏腑内部,清除深层的水湿邪气。不过半夏性情刚烈,如果单用容易伤害正气。所以古人就用了一些方法对它进行炮制,使其性情稍微柔和下来,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它化痰的功效。我们现在常用的基本都是经过炮制的半夏,统称为制半夏。姜半夏就属于制半夏的一种。
陈皮虽然不如半夏那样强力化痰,但胜在平和温和。陈皮还分了一部分精力去化解气滞,它还是一味气药。行气也是在为化痰做铺垫,痰湿这种东西又黏又腻,流动性很差,要靠气推着才能来去自如。《杂病广要》:“人之一身,无非血气周流,痰亦随之。“当我们要把痰排出去,也要借助气的力量。
茯苓打击湿邪,湿和痰是“近亲”,我们就以痰湿来称呼。二者究竟如何亲近呢?原来湿的出现早就给痰打下了基础,没有湿也就不可能有痰,湿若不除,它的存在会壮大痰的力量,助长痰的气焰。
燥湿化痰的工作马上就要接近尾声了,同时也到了非常关键的一步,给邪以出路,在气药的推波助澜下,痰湿当然要往下走,膀胱在人体的下焦,要保证小便是通畅的,茯苓通利膀胱,利尿。
甘草是大家公认的优秀的纠纷调解员,我们就说它擅长调和诸药。在二陈汤里面,甘草既能缓和半夏的刚烈之性,又能增加陈皮、茯苓的化痰之力。甘草还有一个作用是补益脾胃,脾胃是水谷之海,水谷不化就会生湿生痰。所以甘草也是在为化痰做预防工作。
化瘀之方:桃红四物汤
二陈汤虽然能化痰,但对于那些已经凝结成块的血液而言,它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候就需要桃红四物汤出场了。桃红四物汤比二陈汤晚了几百年,彼时二陈汤早已历经沧海桑田,而桃红四物汤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后生。当然了,这里只是从时间上做个对比,二者的主功方向实际上并不一样。桃红四物汤以活血化瘀为主,包含了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红花六味中药。
我们祛邪也要讲究策略,不能蛮干,比如在活血的同时兼顾补血,就是很好地方式方法。化痰也一样,化痰的过程也是祛邪的过程,站在这两方面来讲,适当的补血是有好处的。
参与补血的分别是当归、白芍、川芎、生地。这四味中药有补有收,还能调动气血运行,配伍之妙可以用浑然天成来形容。
桃仁和红花就比较擅长活血了。桃仁有个作用润肠通便,大肠归六腑,所以桃仁入六腑。红花走五脏,在五脏里面最喜欢心脏。古人就把桃仁和红花合在一起,这样脏腑里的瘀血都能化,还能通过肠道排出去,使瘀血不在体内继续停留。
双合之方:双合汤
二陈汤和桃红四物汤都是大名鼎鼎的方子,一个化痰,一个化瘀,合到一起以后呢似乎就没有人听说过了,合方之后叫双合汤,是痰瘀并治的方子。
双合汤由以下十一味中药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陈皮、姜半夏、白茯苓、桃仁、红花、白芥子、甘草。
这个方子的特点是既能化痰又能化瘀,而且能够根据不同的病情调整用药的比例。如果痰多血少,就重用二陈汤的成分;如果血多痰少,就重用桃红四物汤的成分;如果痰血平均,就平衡使用两个方子的成分。
双合汤的作用机理是这样的:首先,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四味药补益气血,为化痰化瘀打下基础;其次,陈皮、半夏、茯苓三味药化解水湿邪气,消除体内多余的痰涎;再次,桃仁、红花两味药活化凝滞血液,消散体内积聚的瘀块;最后,白芥子一味药走窜皮里膜外,清除表层的水湿和血液;甘草一味药调和诸药,增强方子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