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是临床常见症状,多为患者主观上感觉腹部胀满,伴或不伴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嗳气、烧心等症状。
引起腹胀病因多种多样,以消化道疾病最为常见。其中对于功能性腹胀,中药治疗效果甚好,常用的古方也很多,如外台茯苓饮、半夏泻心汤、叶氏茯苓饮、厚姜半甘参汤等。
外台茯苓饮最早载于《外台秘要》,后经宋代医家整理《金匮要略》时收录于附方之中,“外台茯苓饮: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多用于胃部不适、食欲尚可的患者,症状出现的原因可从痰水内聚而起,导致中焦运化功能失常,从而出现了腹胀、气满不能食。
外台茯苓饮所治不能食,并非完全不能食。此类患者尚有食欲,只是因气满而致食不下,所以治法应专注于消痰水、行气以使中焦功能恢复正常。水气凌之,可多伴有心悸、气短等症,胃胀一除,心悸、气短随之亦无。
外台茯苓饮共有6味药物,或攻或补,以消水气、逐痰饮、健运中焦为主要目的,可谓针对性极强,邪去正复,中焦调和,自能进食,真正做到药简而效宏。
门诊患者安某,腹胀1天,未进食,欲食食不下,伴有心慌、气短,给予外台茯苓饮6剂,胃胀已无,进食正常,心慌、气短随之亦无。有是证,用是方,故收全效,不足为奇。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以心下痞为主证。当然,患者来诊并不言“痞”,而述之“腹部胀满”、“胃部堵”、“自觉不消化”、“心口满”等,常伴有食欲不振的表现,或有恶心感,或食后胃胀、反酸等。故临床应用本方主要把握“心下痞,不欲食”。
临床上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胆囊炎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凡是见到胃脘胀痛、痞满胀、纳差不欲食、吞酸、反胃呕吐等症,可用半夏泻心汤施治,皆具卓效。
试举一例,患者周某,胃脘部不适,纳差,自觉不消化,既往患有浅表性胃炎伴肠化,给予半夏泻心汤6剂,药毕而效著,胃脘部不适、纳差均明显改善。此方与外台茯苓饮均可用于不能食,前者食欲差,后者食欲尚可。
叶氏茯苓饮是陕西名医孙曼之创制的一个方子,思路来源于外台茯苓饮,结合了叶天士的用药规律。该方主“通降阳明胃气”。若阳明胃气不降,则饮食停滞,酿湿生热。可见脘腹胀满、疼痛,或纳差、不思饮食,伴有口黏口苦、舌苔厚腻、大便黏腻等,甚或兼有一切浊气不降、浮阳上扰清空引起的胸闷、头晕等症状。与外台茯苓饮比较,叶氏茯苓饮所治腹胀伴见胃肠热象明显。
还有一个好用的经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简称厚姜半甘参汤。该方出自《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条文记录极简,临证不易掌握。以药测证,大量厚朴、生姜、半夏消胀除满,少量甘草、人参补益中气,治疗脾虚腹胀。脾虚腹胀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午后傍晚腹胀为甚。为什么呢?子时一阳生,早上至中午身体得天之助尚可周旋。午时一阴生,下午阴气重,午餐也会加重脾胃负担,腹胀明显,导致晚餐吃不下去了。
经常见到患者组团来调理身体,或是亲属,或是好友同事,倍感荣幸,说到底,中医之所以在老百姓心目中有一席之地,还是因为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用好经方,便可收桴鼓之效。也正如黄煌所言:“经方神效如此,吾辈不可不怀敬畏之心而习用之,不可不以满腔热情而推广之。”
另外,临床选方用药需注意,由于各人体质不同,症状各异,遵循仲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指引,灵活运用经方,以获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