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发病率达8%~10% 。我国在上世纪开展过2 次全国范围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989年第1 次调查显示,胆石病住院患者占普外科的10.05%;1994年第2 次调查显示,胆石病收治率约相当于普外科的 11.53% ,其中胆固醇结石比例从68.95%上升到73.6%,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尽管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来治疗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但国内外仍不断研究治疗胆石病的口服药和超声碎石法,这是由于该方法存在高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
中医认为,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元代李杲提出,胁痛的主要病机是肝木妄行,肝与脾均位于中焦,肝主疏泄影响脾胃的运化,故肝胆患病易传于脾;在阴阳五行学说之中,肝属木,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正是由于肝性刚强,性喜调达而恶抑郁,所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为不足,这是肝的气血、阴阳失调的重要病机特点;肝气犯脾,致脾之运化水谷及水湿功能失常,致使胃虚无力下降,脾虚不能升清,水谷停滞于中焦,生热蕴湿,气机阻滞,造成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淤积而形成结石。中药治疗胆结石是以疏肝利胆、消溶结石、行气止痛为主。(以上内容摘自:《中药治疗胆结石的研究进展》丁平 王峥涛,《中成药》2019年第5期第1125-1128页)
方名:治胆结石方。来源:袁鹤侪,《新中医》,1982;(6):6。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乌药6克,银花10克,炒白芍10克,白蔻仁1.5克。用法:水煎服。可随症加减。主治:胆结石。疗效:袁老中医以上方加减,少则数剂多则10余剂,可使许多胆结石病人免于手术。病例:鲁某,女,外国人,44岁。1954年9月27日初诊。症见食后胁下作痛,时发时止,右侧尤甚。纳差,每食刺激性食物痛辄发。经西医检查诊为:胆囊炎,胆结石。诊得舌红有裂纹,苔黄,脉两关均弦,治以甘缓和中止痛,给予上方服药一剂痛稍减。二剂而痛止。症脉好转,仍守前方稍加增减,服至10月18日患者于大便中先后排出7粒结石,此后胁痛未发。验证:肖氏遵上方加减验治30例经X线检查或B超探查确诊的胆结石,其中胆石全部排出症状消失者10例,结石部分排出或结石向下移动症状好转者16例,病情无改善者4例(其中3例肝内胆管结石)。从临床实践看一方对旧囊管结石疗效较为满意,旧对肝内胆管结石疗效较差。(肖嘉荣,《新中医》1984;(11):封三)按:上方治疗结石之法,确有独到之处,药少量轻,药味看似平淡而有出奇制胜之妙。方中生甘草泻火补脾,炙甘草补元气平肝而止痛,生炙同用也补也清,以其甘缓为主;炒白芍平肝而止痛,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共奏缓肝和脾止痛之功;乌药、蔻仁行气止痛,银花清热解毒。虽未用利胆排石之重剂,确收到上痛排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