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TOP 10的中药企业中,拥有国资背景的已占80%。
01
中药行业国资整合提速
优势互补重塑格局
根据同花顺财经数据,截至8月6日,A股中药板块共有约69家上市公司。赛柏蓝进一步梳理发现,其中具备国资背景的企业约20家,占比约29%。从头部企业来看,在市值排名前十的中药企业中,80%为国资背景,具体包括片仔癀、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同仁堂、白云山、东阿阿胶、达仁堂及康美药业。
在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的浪潮中,中药领域的国资整合动作尤为引人瞩目。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2022年)启动以来,国资通过收并购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头部企业的身位。无收购不巨头,国资正通过并购重组、参与混改、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加速入场。
对中药企业而言,国资入主的核心价值在于优势互补,既可为其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优化政策对接、强化品牌公信力,长期还可以为产业链整合、研发创新及国际化布局提供支撑。这类合作模式尤其适合资金承压的成长型企业、需品牌焕新的老字号以及布局全球市场的领军企业。
今年上半年收官的华润三九收购天士力就颇具代表性。根据双方公告,股权转让交易正式完成过户登记后,天士力的控股股东变更为华润三九,实际控制人改为中国华润有限公司。
控股完成后,华润系即派驻高管接管核心业务。8月7日,曾任华润三九专业品牌事业部销售总监的王一民被聘任为天士力副总经理兼零售事业部总经理,原副总经理李江山已于此前离职。
此次并购的协同逻辑明晰,天士力在心脑血管领域产品的优势以及行业领先的中药研发投入可与华润三九覆盖全国的OTC渠道形成互补,两者结合有望打造出院内院外的强力销售网络。
同期,上海医药收购上海和黄药业10%股权实现控股,意在借助后者在县域市场的深耕能力,推动旗下中药大品种向基层渗透。
这些案例印证了国资选择标的的逻辑——倾向具备细分领域优势或强研发能力的中药企业。而对被收购方而言,国资入场已成为其延续增长动能的重要选择之一。
整体来看,国有资本的战略布局与中药企业的发展需求形成互补,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而在政策引导以及市场发展下,中药行业的竞争格局悄然被重塑。
02
收并购潮下的博弈
中小型中药企业如何发展
国资并购重组正在重塑中药企业的发展轨迹。《“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这份文件的发布为国有资本进入中药领域指明了政策导向。
资金注入效应已初步显现。康恩贝在混改引入国资后,获得了充裕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资本运作能力显著提升;广誉远在国资控股后,加大了对传统产品的现代研究,如启动龟龄集的二次开发项目,挖掘其新的功效与应用场景。米内网数据显示,仅在中国网上药店终端,2024年山西广誉远的龟龄集就增长了25.44%,排名上升5位至TOP20,销售额接近1.4亿元。
在资源整合方面,国资凭借丰富的市场资源,助力中药企业拓展业务版图。同时,国资背景也为中药企业在医药市场开拓中增添了信用背书。
人事调整则成为国资掌控话语权的直接方式。除天士力外,百年老字号九芝堂在黑龙江国资入主后,7月18日公告聘任具有国资企业多年任职经历的王立峰担任董事长,其历任黑龙江交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黑龙江省产权交易集团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等。
硬币的另一面是整合阵痛,国资收并购中药企业后,如何融合发展?部分国资企业特有的管理体系可能导致决策流程较长,与一些中药企业的决策机制产生冲突;同时,如果双方存在文化及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出现核心人才的流失等不利于发展的情况。
在国资推动部分中药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少中小型玩家面临严峻挑战。好在行业政策为中小型中药企业的发展留出了空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专注创新和特色化发展,深耕细分领域,培育发展一批中药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国资入场的浪潮仍在持续,海通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展望未来,并购重组有望在医疗器械、中药、医疗服务、血制品与科研服务等细分行业密集发生。前述《意见》也指出,加快推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战略性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培优扶强龙头企业。
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国资入局后双方如何保持战略协同发展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