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鹿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15-09-05 阅读:1961

 
鹿以食草性、耐粗饲、抵抗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发育快、经济价值及产品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且前景广阔而被广泛养殖。
鹿是一种食性很广的草食性动物,以植物的叶、花、种子、树皮、幼芽和块茎块根、苔藓植物等为食。鹿几乎不能把整个植物完全吃掉。本文介绍了养鹿技术和鹿养殖技术。
(一)药用价值与养殖前景 鹿茸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之功能;鹿角、血、皮、肉、筋、鞭、胎、尾等均能人药,其疗效显著,其药理作用已被现代医药学所证明。
鹿肉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食的上等佳肴。鹿皮是制革工业的上等原料皮。养鹿的经济意义重大,利国利民。现代养鹿业是以取茸、肉为主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养殖业。目前,鹿茸在国内外市场上需求量很大。全世界年产鹿茸100t左右,而韩国年消费鹿茸约50t。中国、新西兰、朝鲜、日本、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国家年消费量及市场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作为第一养鹿大国,我国人民除了利用鹿茸之外,对于以鹿肉为主的其他鹿产品价值认识及应用的历史悠久、广泛,但从未大规模开发。从表面上看,似乎为了保护鹿资源,其实使许多鹿资源白白浪费掉。正因为这样,国内市场上没有鹿肉卖,也就没有市场行情。而鹿肉畅销于欧洲各地,与牛肉的需求量差不多,但价格要高得多。新西兰、加拿大等主产国年产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还有鹿血、皮等制品市场占有率很少,其需求量很大,价格昂贵。
另外,以鹿茸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国内外市场变化,我国的养鹿业也就很难稳定持续地发展。
鹿以食草性、耐粗饲、抵抗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发育快、经济价值及产品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且前景广阔而被广泛养殖。 (二)生物学特性与繁育技术 1.分类与分布
现存的鹿种有梅花鹿、马鹿、驯鹿、水鹿、驼鹿、白唇鹿、坡鹿、麋鹿、毛冠鹿、麂等。以取茸为主的鹿种有梅花鹿和马鹿。这些鹿均为鹿科、鹿属动物。
中国梅花鹿分为6个亚种,即东北亚种、山西亚种、四川亚种、冀鲁亚种、华南亚种、台湾亚种。其中山西亚种、冀鲁亚种和台湾亚种几乎绝种。现在各地饲养的梅花鹿主要是东北亚种。它们多分布于东北、华北、华南、西南等地区。梅花鹿在东亚分布较为广泛,前苏联、朝鲜、日本和越南都有分布。新西兰、摩洛哥、英国、丹麦、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波兰等国家也已引进饲养。
3、食性
鹿是一种食性很广的草食性动物,以植物的叶、花、种子、树皮、幼芽和块茎块根、苔藓植物等为食。鹿几乎不能把整个植物完全吃掉。主要采食植物的叶、嫩芽、花序,对于粗糙的植物茎、秆却留下不动。采食过高植物时,先用嘴把直径不超过3.0cm的幼嫩枝秆或灌木咬往,然后采食其尖端细嫩部分。鹿常舔食盐碱土渗出的盐分来满足机体对钠盐、钙盐的需要。
(1)季节不同,鹿采食植物的种类不同
春季草木萌发时,鹿主要采食幼芽嫩叶、花蕾等,尤其是各种阔叶树的嫩叶、禾本科类或多汁的草类,如野苜蓿、草木樨等。夏季草木旺盛,鹿喜食各种多汁的草类,如芥菜、胡枝子、刺五加、野豌豆、野大豆、紫丁香等。秋天鹿喜食豆类、籽实、块茎类、地衣和苔藓等饲料;冬季采食落实落叶,如柞、椴、柳等于树叶和树皮。还有一些植物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食,如蒙古栎、糠椴等全年采食。
(2)植物不同,鹿喜食的程度不同
鹿最喜食的植物有海韭菜、紫花针芽、紫羊茅草、短芝扼碱草、鹅冠草、小蒿草、矮蒿草、高蒿草、黑褐苔草、苔草、二柱头蔗草、兰花葱、唐古特、金莲花、高原莨、雅毛茛、细果角茴香、多花黄芪、独一味、马先蒿、平车前、蒲公英、猪毛蒿、蘑菇等37种,也是鹿常年采食的植物。
(3)鹿种不同,喜食植物不同
梅花鹿喜食柞树、糠椴、惚木、胡枝子等枝叶植物,野生大豆、野豌豆、山黎豆、三叶草等豆科植物和大部分双子叶草本植物,乔灌木的叶和木质化的细枝条。不喜欢吃的植物主要有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植物、一部分杂草和某些豆科植物。梅花鹿只是在春季才喜欢吃一些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马鹿能很好地采食禾本科植物,分叶期和再生期鸭茅、猫尾草、早熟禾、矮冰草、看麦娘、羊茅,豆科植物中的野苜蓿、白三叶草、红三叶、山黎豆和巢莱等,各种灌木、乔木的叶和嫩枝。不太采食松针、鳞毛蕨、绵马臭草、燕麦、毛茛、委陵草和狗舌草等植物。
4.习性 ①鹿野性强,性情勇猛又胆小易惊,行动谨慎,一旦有人或动物接近总想走开或力求躲开。
②鹿感觉敏锐、应激性强。鹿有良好的感觉器官,尤以听觉和嗅觉最为发达。耳壳大,直立头上能及时觉察和辨别各种音响。嗅觉器官是鹿在活动中辨别方向、觅食、追逐异性和逃避敌害的重要工具。鹿视觉特别发达,可以环视周围的各种情况和发现几百米以外的猛兽和人的活动。由于其感觉器官敏锐,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出反应,逃离险地。当遇到危险时跳越达高度1.1m、长6m以上,会以最快速度逃去,且非常活跃,或跳跃或呜叫。
③鹿在白天多半隐藏于密林中,清晨和夜间出来采食。
④鹿营群居性生活。鹿成群生活,群体大小不一,多为10一25头,这是为减少猛兽的突然袭击,预防敌害的一种适应性行为。
⑤鹿在各种自然条件下对生存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不论在亚热带、热带、寒带,或森林、草原,还是气候干燥、多雨、多雪地区都有鹿的分布。经多年来引种驯养,首先表现在鹿对食物、环境、气温、光照有很强的适应性,如鹿可以适应一20一一40℃以下气温,当温度过高时可以采用泥浴办法散热,同时还可防蚊虻等侵袭。但在新的生态条件下将使其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如发情、繁殖、换毛、脱盘等。
6.繁育技术
(1)生殖特点鹿的性成熟年龄与其种类、性别、生长环境和个体发育等因素有关。一般花母鹿生后15~18月龄,马母鹿生后18~20月龄,即生后第二年秋季性成熟,公鹿生后的第三年秋季才达到完全性成熟。性成熟后就可以参加配种。鹿的体成熟时间大致是3~4岁。花鹿较马鹿、母鹿较公鹿达体成熟要早一些。就是说鹿参加初配时,已达性成熟,还未达体成熟。一般公鹿在3~4岁、母鹿在2.5~3岁,参加配种为宜。对于生长发育较好的母鹿可以提前到16月龄。
(2)发情
1)发情期 梅花鹿发情期为9月末到11月中旬,旺期为10月中旬。其发情周期为每隔1~3周(平均为16天)发情一次,每次持续时间18~36h;马鹿发情期在8月末至10月中旬,旺期是9月下旬,每隔2~4周(平均约为78天)发情一次,每次持续时间约为12~24h。经试验发情后12h交配最容易受孕。
2)发情表现母鹿在发情过程中的生殖器官和外部表现如下:
发情前期:卵巢内黄体萎缩,有新的滤泡发生,子宫颈口微张,分泌液稍增加。此时卵子尚未成熟和排出,无性欲表现。 发情期:可分为下列3个时期。
发情初期:母鹿兴奋不安,摇臀翘尾,游走少食,有的低声鸣叫,喜与公鹿相互尾随。但公鹿爬胯时,又不愿意接受。外生殖器官表现为:阴唇充血、红肿,阴道分泌液不多,黏液稀薄,牵缕性差。此期花鹿大约可持续4~lOh,马鹿约4~9h。
发情盛期:母鹿急骤走动,摆尾、排尿频繁,有时发出吼叫声,求偶明显,愿接受爬胯。当遇到公鹿追逐爬胯时,便站立不动。臀部向外抵、举尾等待交配。此时母鹿泪窝开张,分泌出一种难闻的特殊气味(情臭)。其外生殖器红肿强烈,分泌黏液量增加,呈黄色、透明状稀液,牵缕性增加。此时性欲强的经产母鹿,甚至追逐同性鹿。但初产母鹿发情不明显,交配欲望不强烈,得靠公鹿追配,必要时得截鹿助配。此期花鹿持续8~16h,马鹿大致持续5~9h。卵巢排卵完成。
发情末期:母鹿逐渐转为平静,不再接受爬胯,有的甚至回头扒咬公鹿。阴道分泌黏液量减少且变得黏稠,牵缕性变差,此期花鹿可持续6~10h,马鹿可持续3~6h。
休情期:发情结束后的母鹿生殖生理相对处于静止期。其特点是黄体逐渐萎缩,滤泡逐渐发育。生殖机能由兴奋状态转入平静状态。卵巢、子宫、阴道等器官都恢复正常。
(3)配种 1)配种期 花鹿的配种期在9月上旬到11月上旬,旺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马鹿的配种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旺期为9月中下旬。
2)配种方式 目前生产中多采用的配种方式有:
单公单母配种法:该方法是把发情的母鹿和经挑选的种公鹿自原圈拨到指定圈中,让其自然交配。应用时应注意要确切掌握母鹿发情情况。通过外生殖器官、行为等观察判定发情情况或在母鹿圈中放人一头专用试情公鹿(有性欲而无配种能力的公鹿)试情,若母鹿允许试情公鹿爬胯时即可配种;对于挑选出指定配种的公鹿要进行精液检查。另外,合理安排已配母鹿组群工作。
单公群母配种法:配种前,先将母鹿依据生产性能、年龄、体质分成配种小群,每群以20~25头为宜。选定2~3头预配公鹿,一次只放入1头公鹿。在配种初期,每隔4~5天更换一次公鹿。到母群发情旺期2~3天更换一次。若该公鹿有一天已交配3~4次,尚有母鹿还要配种,应将这些母鹿拨出与另1头种公鹿交配。公母比例和公鹿更换时间须根据公鹿的配种能力和母鹿发情情况而定。配种时,必须注意公母鹿比例,及时观察和调整。若在当天发情母鹿多3~4头,就应将其拔出与另外一头公鹿交配。一般繁殖母鹿群可用不同公鹿复配,以增加授精的异质性,提高后裔的生命力。育种核心群的母鹿应以同一头公鹿进行复配。这种配种方式能做到科学地选种选配,充分利用优良种公鹿,有利于育种工作开展,有利于加强对种公鹿的饲养管理,减少伤亡事故。这种方法所需圈舍较多,但受配率高而且鹿群质量和生产力都有明显提高。
群公群母一次合群,配种期间不更换种公鹿。该法以每50~60头母鹿为一配种群,公母比例1:3~4。配种开始时,一次将公鹿全部放入母鹿群中让其自然交配。在配种过程中,应及时发现病鹿和性欲不强的公鹿并拨出,每天早晚定期哄赶鹿群,截鹿助配,以免王鹿霸群,造成失配。
群公群母混群配种,中期更换公鹿。该法是在配种初期,公母鹿按1:5~6比例混群,待配种旺期按公母比例1:3~4放入种公鹿配种;到配种后期即70%母鹿已受配时,再按1:7的比例留公鹿,待全部受配为止。这是一种原始的、不完善的自由交配式,在配种季节应加强管理,以防公鹿霸群,造成失配;同时做好配种记录工作,以便确定仔鹿亲缘关系。这样就可以确保受胎率在80%以上,双羔率为6%左右。
(4)妊娠
1)妊娠期母鹿的妊娠期因鹿的种类、个体发育、胎儿性别、饲养管理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花鹿的妊娠期7.5个月左右(229~241.6天,平均为236天);马鹿约8个月左右(240~271天,平均为250天)。经研究(390只)东北梅花鹿单胎妊娠天数229±4(225~223)天,双胎为224±6(218~230)天。妊娠天数受胎儿数量和胎儿性别的影响较大,受饲养方式和鹿龄(胎次)影响较小。双胎比单胎明显短5(Po.05),饲养管理好的妊娠期缩短。
2)妊娠表现母鹿食欲明显增强,采食量也逐渐增大。到了中期采食量更大。妊娠3~4个月后膘情开始变好,被毛平滑光亮,代谢作用明显增强,对饲料利用率大大提高。妊娠后期,母鹿的运动量大大减少,活动时谨慎小心,行动迟缓,时常回头望腹,性情安静,容易疲劳,有时躺卧。临产前乳房体积迅速变大,排尿及排粪频繁,有的阴门流出黏液并经常在圈内游走不定。
(5)产仔鹿产仔期是从5月初到6月末,多集中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马鹿产仔高峰期较梅花鹿早。鹿的产仔期可根据配种期推算。梅花鹿的预产期推算公式是“月减5,日加23”,马鹿为“月减4,日加15”。这“月、日”是最后一次配种的时间。如梅花鹿是10月15日最后一次配种,预产期为6月8日。若日加23或15后的数值大于30,运算后日减30进1月,余数为日数。临产母鹿表现为乳房变大,外阴部肿大,骨盆韧带松弛。母鹿产前起卧不定,游走不定,频尿,回视腹部,吼叫,有腹痛症状。一般鹿都能够顺产,仅有少数难产,需要人工助产。
(三)饲养管理 1.公鹿饲养管理 (1)生茸期公鹿饲养管理
1)生茸期 梅花鹿生茸期为3月下旬或4月初到8月10日。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脱盘生茸,5~6月为成年公鹿长茸旺期,6~7月为3~4发公鹿的生茸旺期,7~8月为生茸后期,也是收茸期和再生茸生长期。成年花鹿70天左右长出鲜茸约3.Okg,平均日增重43.89左右,最高可达709以上。马鹿生茸期为3月20日至7月末,生茸期较花鹿短,茸生长快,平均日增重为1589。
2)日粮配合此期除鹿自身营养需要外,鹿本身生长发育和茸生长发育较快,需要丰富的营养物质,另外春季换毛还需要营养物质。因此,在饲料配合上,不仅要供给大量精饲料和青饲料,而且要设法提高日粮的品质和适口性。
3)饲养长茸初期,气温较低,青绿多汁饲料较少。精饲料应由豆饼、高粱或玉米、糠麸等组成,其中豆科籽实占50%,禾本科籽实占35%,糠麸类占15%。种用花公鹿El喂量1.8~2kg,生产花公鹿1.6~1.8kg,头锯到四锯鹿日粮量为1.5~1.8kg。种用马鹿精料3.2~3.7kg,生产马公鹿喂量2.9~3.5kg,头锯到四锯马公鹿日粮量2.o~3.4kg。粗饲料以干枝叶、大豆荚皮、玉米秸、豆秸为主,以吃饱为准,还要配合青贮饲料,花公鹿为2~4kg,马公鹿为6~12kg。另外准备一些青草,可以适量补饲。每昼夜饲喂3次精料、2次粗料或青贮料,步骤为先粗后精。
长茸旺期,除精料按长茸初期饲喂外,要以青饲料为主,适当加饲青贮料或粗饲料。每天饲喂两次青饲料,一次干粗饲料。每次先喂粗饲料,再喂精饲料或者由其配制的混合料。并且尽量延长每次饲喂间隔时间。增加料时需谨慎并缓慢进行,使鹿保证旺盛的食欲又防止顶料。
生茸后期,即收完头茬茸之后,开始大量饲喂青饲料,要求营养丰富和全面,可减少日粮中1/3~1/2精料,收完再生茸之后,将生产群公鹿的全部精料减掉,借以控制膘情,降低性欲,减少争偶顶撞而造成的伤亡。头锯、二锯公鹿尚未发育成熟,性活动不太强烈,因此不停料。
特殊饲养,即为了提高鹿茸产量,在茸生长期,给饲料中添加尿素或鱼粉,能使鹿的食欲增强,脱毛快,壮膘脱盘整齐,茸生长快,El产量高(花鹿平均增产87.59,马花鹿82.59),畸形茸少。尿素添加量占日喂精料量的1%,即花鹿日喂量15~209,不得超过309,马鹿20~309,不得超过509。鱼粉添加量占日喂精料量的10%,即日喂量:花鹿150~2009,马鹿200~2509。使用时,将尿素溶解液拌粉料、尿素粉末、鱼粉与精料均匀混合进行饲喂,比较安全,效果良好。还可试用控情饲料,使非配种公鹿安全越冬。
给盐一般按花鹿259,马鹿359,育成鹿259供给。给盐时,将盐溶于水中或拌入饲料中,每隔7天一次。
饮水。在生茸期间,每头梅花鹿日需水7~8kg,马鹿14~16kg,要供水充足。保证水槽内任何时候都要有水,防止干缸。随时去掉水面上的毛屑和杂物,保持水质清洁新鲜。
4)管理 自公鹿脱盘起,饲养人员必须经常注意鹿脱盘与生茸情况,认真记录,及时拨掉压在草桩上迟迟不脱的花盘,防止影响茸生长或出现畸形角。对有恶癖鹿如咬茸鹿等要隔离饲养。锯过茸的鹿与其他鹿分别饲养。添加尿素或鱼粉时,一定要拌均匀,防止中毒。若出现瘤胃迟缓,反刍减少或停止,呼吸急促,唾液分泌过多,表现不安,肌肉颤抖,抽搐,出汗不止,动作失调等现象即为中毒,立即灌喂10%醋酸钠和葡萄糖混合液1~2L,或者20%糖浆或糖液1~1.4L;或者0.5%的食醋0.5~2I。,或者20~30I。凉水。
(2)公鹿配种期饲养管理
1)日粮配合此期公鹿的生理特点是性冲动强烈,消化机能紊乱,食欲急剧下降,殴斗现象严重,能量消耗较大,体质下降明显(18%~20%)。要求公鹿保持上等膘情,健壮活泼,精力充沛,性欲旺盛。促进发情,提高配种能力和精液品质,必须选用适口性高的富含糖和维生素的青绿多汁饲料,以促使鹿多采食。精料以豆饼、玉米、大麦、高粱、燕麦、麸皮等为主,进行搭配。精料日用量:种用花公鹿1~1.4kg,生产花公鹿0.5~o.8kg,3~4岁花公鹿1~1.2kg。种用马鹿2.o~2.5kg,生产马公鹿1.5~2.Okg,3~4岁马公鹿1.7~1.9kg。块根块茎、瓜蔬类多汁饲料日用量,花公鹿1~1.5kg,马公鹿3~4.5kg。其他粗料不限。青绿饲料以大豆、瓜类、根茎类、鲜枝叶、青草、大麦芽、大葱、青贮玉米秆等为主。
2)饲养块根茎、瓜类多汁饲料应洗净、切碎,与精饲料混合饲喂,也可调制成稠粥饲喂。青绿饲料切短后,每天可多喂几次,能提高采食量。为了使种公鹿具备良好的种用体况,收茸后把种鹿选出单独组群,加强饲养,使种公鹿具备中等以上体况。
3)管理配种期间,注意观察种公鹿的健康状况和配种能力,及时更换公鹿。将换出的种公鹿单独组群饲养。对生产群公鹿加强看管,适当控制顶撞和爬胯现象,防止激烈顶撞爬胯、穿肛或暴欲等现象,若出现顶撞、爬胯、穿肛等现象,及时做抢救性处理。非配种公鹿和后备种公鹿,应养在远离母鹿群的上风圈舍内,防止受异性气味刺激引起性冲动而影响食欲。经常检修圈舍,防止伤鹿和跑鹿。设专人昼夜值班,经常哄赶鹿群,使发情母鹿及时交配,并且随时记录配种情况。
(3)越冬期公鹿饲养管理鹿的越冬期包括配种恢复期和生茸前期两个阶段。这一时期是在11月中旬至3月末之间,正值寒冷的季节。
1)生理特点配种恢复期鹿体重较轻,体质瘦弱,形成卷腹。胃容积相应变小,而且食欲和消化能力也有减弱。生茸前期性活动逐渐减弱,食欲和消化机能相应的提高,热能消耗较多并且为生茸贮备营养物质。所以越冬期的营养特点就能满足鹿体越冬御寒的营养需要,也要照顾到体重增加的营养需要。2)日粮配合恢复期及生茸前期的公鹿日粮配合见表8—2。
在日粮配合时,要求逐渐加大日粮容积,提高能量饲料比例,因此,Et粮应以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以锻炼鹿的消化器官适应能力,提高其采食量和胃容量。同时必须供给一定数量的蛋白质,满足瘤胃中微生物生长和繁育的营养需要。除此之外,在配种恢复期应逐渐增加禾本科籽实饲料,而在生茸前期则应逐渐增加豆饼或豆科籽实饲料。精饲料中玉米、高粱等能量饲料占50%左右,与一定量的精料和酒糟混喂。精饲料的日喂量:种用花公鹿1.5~1.7kg,非种用花公鹿1.3~1.6kg,3~4岁花公鹿1.2~1.4kg。种用马公鹿2.1~2.7kg,非种用马鹿1.9~2.2kg,3~4岁马公鹿1.9~2.1kg。见表8—2、表8—3。
3)饲养管理冬季昼短夜长,天气寒冷,鹿采食大量的粗纤维需要较长时间。因此,要求这一时期饲喂时间尽量做到均衡,这对提高鹿的食欲、促进消化机能有良好的作用。公鹿白天饲喂2次精料,2~3次粗饲料,夜间饲喂一次精饲料和粗饲料,并保证足够的饮水,且最好是温水。每天定时驱赶鹿群运动数小时。冬季的圈舍要做到防潮、保温、采光良好,保温不好的圈舍应在迎风方向的墙外堆立柴草、玉米秸等用以遮风雪,舍内寝床保持于燥,每天2次清除粪便和积雪尿冰等。圈内垫干草10~15cm厚为宜。到1~3月分别按年龄、体况调整鹿群。
2.母鹿饲养管理饲养母鹿的目的是繁殖育种,生产优良仔鹿,以扩大鹿群和提高鹿群质量。所以要求母鹿体质健康,体况优良,种用价值与繁殖力高,性情温驯,泌乳量高,母性强。
(1)配种期饲养管理
1)生理特点配种前母鹿由于哺乳体质变得较弱,进入配种期,性活动增强,性器官与卵泡、性腺都在迅速发育,需要全价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由于受性活动的影响,食欲不振,采食下降,体质减弱,所以在配种期应加强饲养管理,才能顺利完成配种任务。
2)日粮配合 日粮应以容积较大的粗饲料和多汁饲料为主,精料为辅。精料中应有豆饼、玉米、高粱、大豆、麦麸等,其中豆科籽实类饲料为30%,禾本科籽实50%,糠麸类20%。精料日喂量:花母鹿1.1~1.2kg左右,马母鹿1.7~1.8kg。适当给予一定量的含有丰富维生素的根茎、胡萝b和瓜类多汁饲料,花公鹿lkg左右,马母鹿3kg左右。如表8—4。
3)饲养管理母鹿每天饲喂3次精料与粗饲料,夜间补饲鲜嫩枝叶或其他青干草、青割粗饲料。10月份植物枯黄时,开始饲喂青贮料。日喂量:母花鹿0.5~lkg,母马鹿2~3kg。母鹿在准备配种期不能喂得过肥,保持中等体况,准备参加配种。为了使母鹿适时发情,应及时将仔鹿断乳分群。在配种期及时注意母鹿发情情况,以便及时配种,同时防止乱配和漏配。配种后公母鹿分群管理,发现有重复发情的母鹿要及时复配。
配种期将母鹿分成育种核心群,繁殖母鹿群,初配母鹿群和后备母鹿群,根据他们各自的生理特点,分别进行饲养管理。对于年龄过大、繁殖能力极低或不具备繁殖条件的病弱母鹿,经检查后单独组群,并根据产仔情况决定留舍。
(2)妊娠期母鹿饲养管理
1)妊娠生理特点此期母鹿除自身营养需要外,还要为胎儿生长发育以及为泌乳积累能量,为防寒御冬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妊娠期间,胎儿与母鹿体重同时增重。母梅花鹿增重10~15kg,母马鹿增重20~25kg。5月龄胎儿体重不足lkg,相当于初生重15%,绝对增重有限,但增长率大,后3个月胎儿绝对增重较大,而增长率较前期低。
2)日粮配合母鹿的日粮应由体积小、质量好、适口性强的饲料组成。
3)饲养管理妊娠期母鹿喂精料和多汁饲料每天以2~3次为宜,饲喂的时间间隔应当均匀和固定,如白天喂2次,夜间应补饲粗饲料。在投饲多汁饲料时,应洗净切碎。青贮饲料和发酵饲料切忌酸性过高,严防异物刺激,引起流产。发霉变质的饲料更不能饲喂。保证供给母鹿清洁的饮水,越冬时节最好使用温水。
必须经常保持鹿群安静,避免各种惊动和骚扰,注意每个圈内鹿头数不宜过多,以防惊恐或拥挤造成流产。进入鹿圈舍时,应给予信号。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垫草应当柔软、干燥、温暖,并要定期更换。每天定时哄赶鹿群运动1h左右。做好产仔的准备工作,如检修圈舍、铺垫地面、设置仔鹿保护栏和小床等。
(3)哺乳期母鹿饲养管理
1)生理特点 哺乳期母鹿营养需要除维持自身需要外,主要供哺乳。哺乳期为90天(变动范围55~110天),一般花母鹿每昼夜泌乳量700~1
000mL(-B鹿泌乳量更多)。鹿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干物质32.2%、乳糖2.8%、蛋白质10.9%、脂肪17.1%、灰分1.5%、水分67.7%。仔鹿生后1个月增重将近6.6kg,平均日增重0.2kg;3月内增重21.5kg,平均日增重0.5kg,所以其生长发育是非常快的,而它的营养需要主要来自乳汁,很少采食其他饲料。
2)日粮配合此期Et粮配合应是适口性强、易消化、优质、全价、新鲜。泌乳母鹿的精料中蛋白饲料占65%~75%,其中母梅花鹿饲用豆饼0.5~0.8kg、玉米0.2~0.4kg、麦麸0.2~o.3kg;母马鹿分别为0.7~o.8kg、0.5~o.6kg、0.4~o.5kg。将精料按比例混合后用豆浆调制成粥状混合料喂鹿。此期应大量饲喂青绿多汁料,有助于提高泌乳量和乳质。花鹿每天喂青贮料1.8~1.5kg,马鹿5.4~4.5kg。
3)饲养母鹿在临产前不大喜欢采食,但产后要及时喂料。按泌乳量增加而适当增加饲料量,保证泌乳的营养需要,蛋白质饲料应占精料的30%~50%。产后1~3天,最好多喂一些催乳饲料,如小米粥、豆浆等。每天饲喂2~3次精料,3次青粗饲料,夜间补饲精粗料各一次。根茎类饲料等切成3~5cm的长段,青粗饲料要新鲜,放人料槽中让鹿自由采食。
仔鹿补饲。仔鹿生后15~20天,可让其采食少量青饲料和精饲料。从这时起仔鹿保护栏内添设小料槽,投给一些营养丰富的混合料。其比例为:豆饼50%,黄豆10%,高粱(炒香磨碎)30%,细小麦麸10%,同时加入少量的食盐、碳酸钙和其他添加剂。用温水调合成黏稠状饲料进行饲喂。
注:马鹿标准在花鹿基础上增加1倍左右。
关照仔鹿吃上初乳。母鹿在产仔后5~7天内所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仔鹿生后10~30min就能站立,寻找乳头,吃到初乳。一般在1~2h内吃到初乳最好,吃初乳时间最晚不超过8~]0h。初乳深黄色而黏稠。除乳糖外,乳的总干物质和其他物质含量均多于常乳。特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脂肪酶、磷酸盐和镁盐等,其中初乳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透过肠壁吸收,产生免疫作用,不是通过胎盘传递给仔鹿的。还有部分附着在胃肠内壁上,相当于肠壁的黏液作用,可阻止细菌侵入血液中,进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进入胃肠腔的初乳,可以刺激机体分泌大量消化酶,促进胃肠消化能力的提早活动。初乳的酸度较高,可使胃液变成酸性,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镁盐有利于仔鹿排出胎便。所以关照仔鹿在生后6~8h内吃到初乳,否则将会影响其生命力。若吃不到初乳,进行代养或者人工哺乳。
代养。首先代养母鹿应是性情温驯、母性强、泌乳量高的产仔母鹿,并在产后1~2天以内代养仔鹿。然后将仔鹿送入代养母鹿的小圈,若母鹿不扒不咬,且去嗅舔,即可认为接受代养。并且加强对代养母鹿饲养管理,保证提供充足的乳汁,同时要延长单圈饲养时间,一般不能少于7~10天。
人工哺乳。对于不被哺乳又找不到代养母鹿者或为了进一步加强驯化,可以采用人工哺乳。人工哺乳的具体方法:先将经过巴氏消毒的乳汁(初乳或常SL)装人清洁奶瓶,安上奶嘴冷却到36~38℃。用手把仔鹿头部稍抬起固定好,将奶嘴插入仔鹿的口腔,压迫奶瓶让乳汁慢慢流入。不可操之过急,如仔鹿出现挣扎,需适当间歇,哺乳数次后即能自己吸吮。大群人工哺乳时每群哺乳15~17头,可用哺乳器,能节省人力。哺乳同时,要用温湿布擦拭仔鹿的肛门周围促进胎粪排出,否则仔鹿不排便就会死亡。人工初乳配制:鲜牛奶l
000ml。,鲜鸡蛋3~4枚,鱼肝油15~20mL,沸水400mL,食盐49,多维葡萄糖适量。将牛奶过滤煮沸,待温度降至50~60℃时,再加入用凉开水冲开的鸡蛋,伴入食盐和多种葡萄糖的?昆合液和鱼肝油,搅拌均匀,用纱布盖好备用。
4)管理对于产圈以及母仔鹿圈的卫生加强管理,器具、垫草等需要消毒处理。同时在人工乳中加入抗生素药物,以增强仔鹿抵抗能力。适时打耳号并做好产仔记录,检查脐带,若未能自然断脐,则人工断脐。人工哺乳时必须定时定量且在单圈中进行。仔鹿随母鹿进入大群以后,需要有固定的栖息地点和补饲的场所,可在母鹿舍内设置仔鹿保护栏,以保证仔鹿的正常补饲和安全,减少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护栏设在运动场西北侧高处,以利于保温与采光。
(4)幼鹿与育成鹿饲养管理 1)日粮配合离乳幼鹿的配合日粮见表8—7。
2)饲养 断乳幼鹿的饲料要细致加工调制,将大豆和豆饼制成豆浆、豆沫粥或豆饼粥喂给幼鹿。除保证一定数量的精料外,还需给以足够的优质粗饲料和清洁的饮水。4~5月龄的幼鹿进入冬季,由于粗饲料多为干枝叶、干草和农副产品,故应供给一部分青贮饲料和其他含维生素丰富的多汁饲料和矿物质饲料。
3)断乳分群一次分群断乳,分群断乳以90日龄为宜,在断乳后可采取逐渐增加幼鹿补料量和减少母鹿的饲喂次数。育成母鹿适时参加初次配种。
3.鹿舍设计鹿舍是鹿采食、反刍、排泄、运动和休息的惟一场所。只有符合要求和具有良好设备的鹿舍,才能顺利进行生产。鹿圈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坐北朝南或在东、西两个方向的三壁式敞门棚舍,另一部分为运动场(图8—3)。
(1)鹿圈舍面积在实际生产中,鹿舍建筑规格基本相同。它长为33m(运动场长27m),宽为11m(棚舍长也为11m,棚舍宽为6m)。这样的圈舍可养公花鹿25~30头,母花鹿20~25头,育成花鹿35~40头;公马鹿15~20头,母马鹿10~15头,育成马鹿25~30头。
(2)采光与通风三壁式敞门棚舍的檐高为2.1~2.2m,能保证阳光直射到舍内,有利于保证舍内干燥卫生。背墙留有高窗,大小与形状因地而宜,要有窗扇,更应通风良好,气流恒定,易排除污浊的空气。
(3)给水和排水鹿圈内给水可供鹿饮水和卫生用水。一般在饮水槽旁设水龙头即可。排水主要排除剩余饮用水、卫生水、聚积雨水和粪尿污水等。首先棚舍下的寝床要高于运动场3~5cm。运动场要有坡度,使污水自然流出南墙外,汇入墙外地下排水渠,汇集于蓄粪池。鹿圈问不应有排水沟,以防引起疾病交叉传染。
(4)围墙外墙基深1.6~1.8m,宽为0.6m。墙为砖墙,高2.2~2.6m,宽为12cm或24cm。每隔3~5m要有墙柱,以加固结实,防止变形倾塌,内墙可以适当低一点。
(5)寝床寝床用砖铺地,再垫20~30cm厚黏土或沙砾三合土夯实。保证坚实、干燥、排水良好,有利于消除粪便和不影响鹿的四肢发育。
(6)运动场运动场用平砖、卧砖或混凝土铺实,可保证坚实耐用、地面平整、便于排水和清扫。其缺点是易损伤鹿蹄和夏热冬凉,对鹿健康有一定影响。
(7)产圈 供母鹿产仔和对初生仔鹿进行护理的圈舍。一般在母鹿圈一侧或一角围栏,每只母鹿所需面积平均为4~6m2,用铁围栏围成,要有简易的防雨雪棚顶,两端留门便于鹿进出运动场或棚舍。
(8)圈门 圈门一般在运动场南边,高1.8~2.Om、,宽1.5~1.7m。门用钢筋骨架铁皮制作,1.5m以下封严,1.5m上留有观察孔。
(9)通道在每排鹿舍南墙门外要有5~6m宽的通道,供出牧、归牧、运送饲料及拨鹿用。一般前后两排鹿舍前后墙可以作为通道,起着通道与边墙两用功能。通道内每1lm长留有隔门以保证准确拨鹿。
(10)备用圈供配种和护理鹿用。
(11)料槽料槽可用石槽、水泥槽或木槽,但必须纵列固定于运动场中间。其规格为长3.o~3.5m,上口宽为0.7m,底宽为0.4~o.5m,深为0.25~o.3m,料槽距地面高度为0.2~o.3m,可供15~20头鹿饲用。
(12)水槽水槽用石槽、水泥槽或铁槽。铁槽方便冬季烧火供温水用。一般规模为长1.2~1.8m,宽0.5~0.6m,深0.2~0.3m。水槽可以放于料槽旁,也可放于前墙角下。
4.保定圈是建立在鹿圈中保定鹿的设施。保定圈是由过道和吊索或保定夹板组成。 除此之外,还应有鹿茸加工室、饲料加工室和贮藏室、兽医室。 (四)鹿病防治
1.布氏杆菌病 (1)病原病原体是布氏杆菌。布氏杆菌有高度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它可以从正常的皮肤、黏膜侵人体内。
(2)症状鹿或麝发生本病时,多呈慢性经过,早期无明显症状,日久可见食欲减退,体质瘦弱,皮下淋巴结肿大,生长发育缓慢。被毛蓬松无光泽,精神迟钝。最明显的症状是两前肢腕前部皮下黏液囊炎,并形成水瘤,显著肿胀。肩胛肿胀。四肢关节多数肿大,呈多发性关节炎症状,并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公鹿或麝阴囊下垂,可看出一侧或两侧睾丸及副睾明显肿大。母鹿或麝主要表现为流产。在妊娠初期感染的,多在6~8个月间流产,在交配前感染的较少流产。流产前后从子宫内流出污褐色或乳白色的脓性分泌物,有时带恶臭,流产胎儿多属死胎,产后母鹿或麝常有乳腺炎、胎衣不下和不孕等现象。
(3)防治①定期检疫,尤其是疫区的鹿或麝场。鹿或麝群每年需检疫两次,呈现阳性的鹿或麝要严格隔离饲养,阴性鹿或麝做预防注射。污染的鹿或麝场应予以封锁,场际间调鹿或麝应严格遵守检疫制度,调入的鹿或麝应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实健康始能并人鹿或麝群。要绝对禁止从疫区引进鹿或麝。②鹿或麝舍及周围环境应进行消毒,尤其产仔时,产房及其他分泌物要注意处理消毒,饲养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③建立防疫制度:禁止其他家畜(特别是牛、羊)及无关人员进入鹿或麝场,建立参观消毒制度。④预防接种:本病预防注射可使用冻干布氏杆菌羊型5号菌苗,按瓶签注明方法使用。气雾法:用生理盐水稀释,然后喷雾,室内免疫每只鹿或麝250亿菌体,喷雾后停留30min;室外免疫每只鹿或麝400亿菌体,喷雾后停留30min。注射免疫,按瓶签规定稀释,然后可皮下或肌肉注射。⑤病鹿或麝一般予以淘汰,也可在隔离时用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四环素、土霉素等治疗。由疫群所产的仔鹿或麝,生下后立即与母鹿或麝隔离,实行人工哺育,可培育健康鹿或麝群。
2.钩端螺旋体病 (1)病因 病原为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对于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能耐寒,在水中可生存数月。
(2)症状主要症状是黄疸、发热、尿血和贫血,病程不等。临床多见急性经过,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反刍停止,频排血红蛋白尿。病初两耳下垂,可视黏膜黄染,肢体倦怠无力,血液呈水样,红血球减少,血沉加速,心肺机能均有相应的变化。后期大多躺卧,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3)防治一般认为链霉素、土霉素或甲砜霉素有一定的疗效。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5~25mg肌注,每天2次,连用3~5天。土霉素或甲砜霉素每千克体重10~15rag,每天1次,连用3~5天。使用青霉素必须在病初体温上升至40℃以上时,每日150~2501U大剂量肌注时才能有疗效,同时予以强心、补液。
3.巴氏杆菌病 (1)病因 巴氏杆菌病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般为散发,多在春、夏、秋季发生。
(2)症状急性败血型:全身症状明显,初期粪便干燥,后期腹泻。严重时粪便带血,呼吸急促,甚至张口呼吸和喘气,口鼻流泡沫样液体或带淡血色液体,常于1~2天死亡。肺炎型:体温上升,呼吸急促,咳嗽,严重时呼吸极度困难,口吐白沫。粪便稀薄,间或带血。常于5~6天内死亡,但流行初期亦有1~2天内死亡的。
(3)防治预防该病,首先应严格检查饲料,特别是禽、兔的肉尸及副产品,禁喂污染饲料,可疑饲料应加热煮熟后喂;有条件的鹿或麝场,应提前进行菌苗接种。一旦发生了该病,必须尽快查清病原,更换饲料,隔离消毒。对病兽、可疑病鹿或麝可采用磺胺类、抗生素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4.大肠杆菌病 (1)病因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以严重腹泻、胃肠病症为特征。
(2)症状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感染时,多呈急性经过,潜伏期2~5天,病鹿或麝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体温升高,不愿活动。粪便初期呈黄色水样,随着腹泻加剧,颜色呈灰白、暗灰色带黏液泡沫,有时出现呕吐。哺乳仔鹿或麝排出未经消化的凝乳块,有时混有血液。断奶仔鹿或麝则排出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后期患鹿或麝迅速消瘦,被毛乏光,后肢无力,排便失禁,后躯被粪便污染。部分患兽出现抽搐、痉挛、后肢瘫痪。
(3)防治 预防该病至关重要。认真做好日常兽医卫生工作,严格进行饲料和饮水的卫生检验,在该病多发季节,应提前进行药物预防,如在饲料中加喂土霉素等。发病后,在治疗上先做病原体药敏试验。因多年来多数养殖日粮中,长期加喂药物添加剂,致使病菌对某些药物有抗药性,所以,只有检测出最敏感的药物用于治疗,方能收到预期效果。给患鹿或麝营养丰富易消化饲料(如鲜肝、肉、乳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勤换垫草,降低鹿或麝舍温度。在用药上,可用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亦可对发病群口服如下片剂:喹乙醇或磺胺眯、胃蛋白酶、乳酶生、次硝酸铋,每日2次。
5.病毒性肠炎 (1)病原其病原为犬细小病毒。
(2)典型症状剧烈腹泻,粪便呈黄灰白色、黄灰绿色水样,恶臭,混有黏液和气泡,或脓血便呈粉红、暗红色;后期多呈煤焦油状,往往混有血丝。早期鼻镜干燥,拒食,高热;后期消瘦衰竭,麻痹、痉挛而死亡,死前腹部膨胀,口流淡红血水。
(3)防治 本病虽然尚无特效治愈办法。但在流行过程中,主要用抗菌素防止并发症。肌注硫酸庆大霉素每El
0.19,连投5,--.6天,间隔7天。对体质弱的可用10%的葡萄糖溶液,维生素B、维生素E各1mL,皮下多点注射补液;对腹泻剧烈并脱水严重者,也可给予黏膜保护药物预防。
6.狂犬病 (1)病原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直接接触性传染病。多数病例是由于患病和带毒动物咬伤而发生感染。
(2)症状该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特征是:高度兴奋,攻击性强,如咬、抓、扒等,多数病例自咬、拒食、呻吟、流涎、异嗜(食杂物)、咽喉麻痹、步态不稳、倒地不起、抽搐、衰竭窒息而死亡。病程3~7天左右,潜伏期随感染的部位距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而变化,近者7天左右,远者数月以上。
(3)防治首先要消灭传染源,如扑杀患兽和带毒兽等,再是进行预防注射。 7.饲料中毒
(1)原因 饲料保管不当时极易发霉变质而产生霉菌。致病的霉菌主要为镰刀菌,还有白霉菌、青霉菌等。霉菌能产生毒素,使鹿或麝中毒而发病。
(2)症状采食霉性饲料的主要特征为急性胃肠炎,一般病程经过短促。临床表现为拒食、反刍停止、腹部不适,严重腹痛时动物不安、呻吟、起卧不定。少数病例可出现神经机能紊乱症状,初期兴奋,后转沉郁。孕鹿或麝发生流产或早产。
(3)防治 立即停喂发霉玉米或霉败饲料,给予优质易消化的饲料。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800~I 000mL,内加维生素C 1
000mL和25%安那咖液lO~20mL,每日2次。还可内服稀糖盐水。病鹿或麝兴奋时,可给予溴化物、氯丙嗪或硫酸镁等镇静剂。乌洛托品对治疗本病亦有良好作用。注意饲料的贮存,防止发霉变质。不用发霉的饲料喂鹿或麝。轻微发霉的饲料,可反复水洗,除去发霉的部分后,煮熟再行饲喂。
8.黑斑病甘薯中毒 (1)病因本病是由于甘薯上寄生的黑斑病菌所引起,这种霉菌能产生一种苦味物质,鹿或麝吃后引起中毒。
(2)症状急性型的,病鹿或麝多无前驱症状,突然呈现高度呼吸困难,站立不愿躺卧,不吃不喝,可在几小时或1~2天内死亡。一般病例,最初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一般正常,以后随着病势增重,食欲、反刍完全废绝,并出现本病的特征症状,即呼吸高度困难,呼吸数可达每分钟80~100次,吸气非常费力,鼻翼煽动,呼吸音强烈。后期呼吸次数减少,但呼吸加深。胸部听诊,可听到强烈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碎裂性中哕音。病初心搏动增强,病重时心跳微弱,瘤胃触诊,内容物坚硬,蠕动减少或停止,肠音微弱,往往发生便秘,粪球小而硬,并呈黑色,附着黏液或血液。个别病鹿或麝出现下痢。一般病例的病程,可延长数日或十数日。如适当治疗,大多可以治愈。
(3)防治治疗原则,主要是排毒、解毒及缓解呼吸困难。先用强心剂,然后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I
000mL。为缓解呼吸困难,可皮下注射5%~10%硫代硫酸钠溶液,l~2mL/kg体重,也可静脉注射5%维生素C20
30mL。此外,还可输氧或静脉注射3%双氧水1份与生理盐水3份的混合液300~500mL。为了解毒,可内服0.I%高锰酸钾液i 000~2
000mL。为排除胃肠内的有毒物质,可先服木炭末509,以吸附毒物,过一定时间后,再用硫酸镁250~3009,加微温水2 000~3
000mL溶解后灌服。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对病鹿或麝加强护理,如圈舍干燥、通风良好,并保持一定温度。充分供给清洁饮水和柔软易消化的饲料。要妥善保管甘薯,不使发生霉败。如已发生黑斑病时,不能继续用作饲料。
9.有机磷农药中毒
(1)病因有机磷农药包括1605、1059、3911、三硫磷、4049、敌百虫、敌敌畏和乐果等。鹿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是由于饲料、水源、牧场受到污染,或者由于过量或错误使用所致。
(2)症状临床上表现为流涎,出现腹痛、腹泻,鹿常常回顾腹部,时起时卧,神态不安,继而出现肌肉震颤以致抽搐,呼吸困难和昏迷,瞳孔显著缩小,这是这类农药中毒的特征。最后由于呼吸衰竭而死亡。
(3)防治 发现中毒病例,宜及时进行治疗。常用解毒剂有硫酸阿托品和解磷定。
硫酸阿托品对有机磷中毒引起的某些症状有拮抗作用。成年鹿皮下注射量为0.029(病情危急时,可行静脉注射)。解磷定是胆碱酯酶的复活剂,故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效。成年鹿每次用3~49,以生理盐水配成2.5%~5%溶液供静脉注射。
在必要时,上述两种药物可合并使用,以提高疗效。但剂量要适当减少,尤其是硫酸阿托品。
除注射特效解毒药物外,还应采取对症疗法。维持心脏机能可用强尔心或苯甲酸钠咖啡因。兴奋不安、腹痛时,用水合氯醛。氯丙嗪、二甲苯胺噻唑或安溴剂。大出汗、严重腹泻时可补液。但有肺水肿时不可大量补液,可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或浓盐水。避免饲料或牧地受到农药污染,不在刚喷撒农药的地区收割饲草喂鹿。
10.有机氯农药中毒 有机氯农药有六六六或二二三都是属于氯化苯的衍生物类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用途颇广。
(1)症状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拒食,流涎,兴奋,眼结膜充血、视力减退、肌肉发生痉挛收缩,体温正常或稍高,呼吸急促,步态不稳或不能站立,由于发生腹痛,时时回顾腹部。最后可发生呼吸抑制而死。
(2)治疗 主要为对症疗法和一般处理。静脉注射10%葡萄糖100 150mL和维生素C 1 000~2
000mg。六六六中毒还可内服稀薄石灰水或给予盐类泻剂如硫酸钠等。出现神经症状时,可以给镇静剂。 (3)防治 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同。 (五)鹿茸采收与加工
鹿茸是鹿角在尚未骨化时呈现的软骨组织,形似袋状角,外被茸毛。
1.鹿茸种类鹿茸的种类随鹿种、取茸方式、加工方法和茸型的差异而划分。按鹿种分为花鹿茸和马鹿茸;按茸型分为花二杠、花三权、花四杈(图8—4),马三权、马四权、马五权(图8—5),毛桃茸、再生茸、畸形茸。毛桃茸是鹿第一次长出的类似毛桃状的鹿茸。花二杠是梅花鹿长出除主枝外只有一个侧枝(即眉枝)的茸型;花三、四权是除主枝外长出二、三个侧枝的梅花鹿茸型;马三权是除主枝外只有二个眉枝的马鹿茸型,马四权是除主枝、二个眉枝之外,只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型。按取茸方式分为锯茸和软头茸。按加工方法分为带血茸和排血茸。通常鹿茸全称包括种类、取茸方式和茸型,并标明加工方法,如花二杠砍茸(带血)、马四权锯茸(排血)等。
2.收茸鹿茸采收时间依据公鹿的年龄、茸型和长势,结合长茸的历史情况,适时采收鹿茸,以确保高产优质。所收鹿茸要求主枝粗壮,嘴头肥嫩,虎口饱满,质地松嫩,茸型规整。梅花鹿2岁收毛桃茸,3~4岁收二杠或三权茸,5岁以上收三权茸。若茸主干与眉枝肥壮,长势良好,应适当延长生长时间使茸长得粗长。成年公鹿生长的瘦条茸和幼龄鹿生长的二杠茸可酌情早收,羊角茸或畸形茸,可以适时延长生长日期。花鹿收茸期从5月下旬开始到8月上旬。马鹿2岁收毛桃茸,3"-’4岁收三权茸,5~6岁以上收四权茸。马鹿三权茸,若嘴头肥壮,呈大嘴三权茸,在顶端扭嘴之前收取,否则应晚收。马鹿收茸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7月中旬。采收鹿茸时,可以通过夹板保定器、吊索式或药物麻醉式保定方式来保定鹿,然后用钢锯锯茸。力求短时锯完,减少对鹿的伤害。锯口要锯平整,有利于第二年长茸。
3.鹿茸加工鹿茸加工的主要目的是脱水、干燥、防腐、消毒、保型保色、提高质量,便于长期保存。常用的加工方法有排血茸和带血茸加工方法。在这里主要介绍带血茸加工。
(1)炸前处理①编号、称重、测量与登记。锯茸被送入加工室后,进行编号、测量、称重登记等。②封口。用细绷带结扎锯口,并在锯口上涂抹面粉浆,用火烫或热风机吹干锯口,以防茸内血液溢出。③清洗。将茸体用35~40℃温水浸泡,并用细软毛刷擦拭茸体,使其干净。并于温水再浸泡,使茸内血色素物质渐溶于水及渗透到茸问质层与髓质层中,保持茸皮不凝血或少凝血,减少茸皮中沉积的色素,使得干成品色泽光亮。
(2)煮炸用沸水煮炸鹿茸。目的是把生茸煮熟,以便消毒防腐、加速干燥以及保持茸皮固定的形状及色泽等。待水沸腾时,将茸头或茸根放入水中煮沸lmin左右,取出凉1~2min,然后再下水,如此反复3次。然后烘烤。5天内都这样反复操作,直到将茸煮透为止。
(3)烘烤每次煮炸后,都要放入远红外线烘箱中烘烤,烘烤温度为70~75℃。第一次烘烤时间为120一--180min,以后每次逐渐缩短。每煮炸一次,都需再烘烤一次,连续5~7次。
(4)风干烘烤过的鹿茸放于风干室继续风干。 鹿养殖技术难点、重点 1.什么是鹿角、鹿茸,它们之间有区别吗?与其他动物的角有何区别?
鹿茸和鹿角是生长在同一部位(额骨的顶部)的同一物质的不同阶段,都是鹿科动物的第二性征,正常情况下每年生长一次、脱落一次。茸角的形成包括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带茸皮到茸皮脱落、具有茸皮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茸皮脱落到骨角阶段。我国习惯上把第一阶段幼嫩的角叫鹿茸,把后阶段骨化时的茸叫鹿角,简称为鹿茸角。
鹿茸角是鹿科动物的特有标志,左右对称,分权数目形状有种的特征。鹿角是尖角,有分枝,由骨质组成,呈周期性的生长和脱落,这与其他动物的角有很大不同。牛、羊的角是洞角,由角质组成,表面光滑,有年轮,终生不脱落。犀牛的毛角生长在鼻端,由纤维构成,不分枝、不脱落。长颈鹿是实角,外包皮肤,但不脱落、不分枝。北美的叉角羚是由角质构成的洞角,每年脱角一次,脱落时留有芯,在骨芯上重新长角。
2不同种鹿、不同龄、不同体况的鹿茸角在形态上有哪些不同?
茸角作为鹿科动物的独特标志,具有种的特征,因种类、年龄、遗传基础、体况、环境因素变化而有不同的变化。不同种鹿之间,茸角的形态特征差别较大。梅花鹿的茸角一般有4~5个分枝,有1个眉枝,眉枝前伸,与主干茸成钝角态势。马鹿的茸角一般有7~9个分枝,有2个眉枝,眉枝斜向前伸,与主干茸几乎成直角态势,主干茸向后、略向内弯。白唇鹿的茸角一般有4~5个分枝,有1个眉枝,眉枝扁平,且距角基一小段距离才向前伸出。公驯鹿的茸角一般有3~4个分枝,有1个眉枝,枝权不多,但每枝的分枝较复杂。左右枝常不对称,眉枝呈掌状,角尖也呈掌状,茸体呈弓形弯曲。母驯鹿茸角比公驯鹿的要小。麋鹿的茸角一般有3个以上分枝,无眉枝,距额骨一小段距离分成前后两枝,这些枝上有的再分小枝,有的没有。
年龄不同,鹿的茸角形状不同。一般初生小公鹿额骨生茸位置只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小突起,翌年生长出不分杈的初角茸。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角的分枝数多而复杂,体积和重量也变大。到了老年之后,生茸速度变慢,角度小,甚至有些鹿又回到初角茸状态。不同体况,鹿的茸角形不同。体重大的,鹿茸形状好、产量也高。
3.如何掌握收茸的规格标准? 收获鹿茸的规格标准,既要根据鹿的种类、年龄、个体长茸特点等综合情况确定,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
2岁(头锯)梅花鹿公鹿,绝大部能长出三权型茸。并可比收二杠茸增产50%左右。但由于其年龄小,脱盘晚,生茸期短,生长的三权茸一般都比较干瘦细小,骨化程度大,价值低,所以应以收二杠茸为主,个别生茸能力强的鹿也可收三权茸。3岁(二锯)公鹿,大部分可生产三权茸,但对于脱盘晚、鹿茸干瘦细小的、分枝不良的以收二杠茸为好。实践证明,凡头锯鹿生产二杠茸鲜重0.5kg以上的鹿,二锯时都能收理想的三权茸。4岁(3锯)以上的公鹿,已进入生茸旺期,脱盘早,鹿茸生长期长,鹿茸生长发育好,鹿茸肥大应收三枚茸,对于个别的鹿茸主干短、须沟长、嘴头扁平、丛生茸、掌状茸、多杈茸等应收四等三杈茸,可以增加产量而不影响产值。在收四等茸时,不应过老,甚至穿尖。鼓痘达2/3,这样会影响鹿茸的药效。
马鹿主要生产三权茸和四权茸,一般以生产三权茸为主,但对于生产能力强,茸大形规整的东北马鹿鹿茸与形不规整的天山马鹿鹿茸只要嘴头肥嫩的,也可收四权茸。

上一篇:刺猬养殖技术

下一篇:乌龟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