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据85%以上中成药国际市场 根据现有的一些文献和考古方面的研究,中医至少传承了3000多年。 2009年到世界卫生组织去参与制定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这个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实际上就是中医的国际标准,因为世界上唯有我们中国的传统医学延续到今天,而且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全世界各国其他的传统医学都被淹没了。当时一位官员就问我:“中医为什么生命力这么顽强?” 日本曾有汉方医学,1945年二战日本投降以后被禁掉了。一直到1980年,日本厚生省认为应该重新研究汉方医学,于是做了计划,启动中成药的研究,当时投入了近2亿美元。今天,全球中成药的国际市场,总额大概有将近600亿美元,日本占了85%以上。他们凭借的就是我们汉代的一本书——张仲景写的《伤寒杂病论》里的270多个方子。他们把这270多个方子,陆续用现代药业的方式做成中成药,就靠这些方子打遍天下。 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 什么叫中医?在《汉书·艺文志》中出现了“中医”两个字:“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意思是有些病你未必忙着看医生,不要有一些小病就老找医生,有些病不需要治疗。 有一句话叫“持中守一而医百病”。持什么“中”?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讲求中庸之道。事情不能走极端,它是一个过程,我们取制衡它的要点,“持中”就是守着这个要点。一般医生是缺什么补什么,好一点的医生会考虑你的个人状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疾病,然后解除这个原因。所以有人说,西医是治标,中医是治本。两种医学各有优劣,但是不能绝对化。 正式确定中医作为行业名称,是1936年制定的《中医条例》,把我国的传统医学称为中医。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些民族有自己的民族医学,比如蒙医、藏医,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但总的来说中国各民族医学都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楼宇烈曾经这样评价中医: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而是具有丰富人文文化内涵,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人文生命学,可以称之为“人文医学”。他把中医的地位提得非常高。 中医渗透到生活变成了民俗 有人问我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我说西医是看人身上的病,它的对象是疾病; 而我们中医看的是生病的人,更重要的是看生这种病的这个人怎么样。中医看人,西医看病。 西医专家马伯英教授,后来改学中医,与英国著名科学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合编《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认为,中医学是以自然和社会生态状况及个体自身的心理变化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规律,把这个作为研究对象,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能够指导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的这样一门学科。所以,他认为中医的本质或者它的科学内涵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他强调,中医在理论层面上说是一种学术文化,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临床的实用技术文化,这两方面的结合或者说混合造就了中医。 中医中也有很多内容,混杂了一些属于民俗文化范畴的东西。比如端午节点雄黄画个“王”,是借用了中医雄黄可以解毒的作用,希望家人、孩子平安健康;比如门口放青蒿,这种植物对于部分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这些都是中医渗透到生活以后,变成了一种民俗、一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