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3.1 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500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 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 普查
1982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 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5科,861属,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12807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1000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
3.4 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320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850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23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 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810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1112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1981——1985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 万吨和1.5万吨。
3.5 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3.6 保护
药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质量下降和盲目开发,某些常用珍贵道地药材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资源枯竭,虽然全国性保护区已建450 多个,保护面积4000多公顷,但濒危的品种还在增多,速度还在加快。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天然热带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罗布泊干枯了,阿拉善绿洲正在消失,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参天的甘草中部,山已秃、河己干,著名的庄浪大黄不复存在;即使在人迹罕至的江河源头,包括药用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研究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疗效的道地药材濒危历程有助于我们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前事之鉴。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临床中药学》、《中华本草》、《中华药海》、《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少白头。
严格讲,“少白头”的真正意义,指的是青少年白发。有些人,到了三四十岁,头发白得很厉害,异于常人,这个叫做“须发早白”。两者之间,不一样。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那么严格区分了。凡是遇见与年龄不相称的满头白发,咱们都会说:“呦,你少白头啦”!
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在这里,我想给你介绍《粥谱》里头的一张方子。它很简单,就是利用桑葚子。
准备中药桑葚子15克,糯米60克,冰糖适量。先将桑椹浸泡片刻,然后洗净,再和糯米一起下入砂锅来熬粥。等粥快成熟的时候,加入冰糖稍微煮一下就可以了。
这办法,凡是脾胃虚寒的人,不要用。
这里头,主要用到桑葚子。桑葚子,到底是什么药呢?
它其实就是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的成熟果穗。经过加工做成中药以后,浑身乌黑,味道酸甜。用它泡水的时候,好家伙,水立刻就变黑了。
我第一次见到这东西,心里想,这玩意儿泡出来的水,可以当染发剂了。
别说,还真就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想。《千金要方》里头,孙思貌就记载一个方子,专门用黑桑椹泡出来的水,涂发或者洗头。
这个桑葚子啊,很多中药学专著认为出自《新修本草》。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桑葚子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开始有记载了。出现差别的原因就是,桑葚子最初不被当成正经的药材,而是食物。到了《新修本草》,桑葚子才真正以药物的面貌出现。但无论怎么说,迄今为止,它已经被人们认识了两千年。
桑葚子作为食物,曾经立下大功。李时珍曾经记录,说魏武帝的时候,军队中没有粮食,将士们就靠桑葚充饥。金朝末年,闹起饥荒来,老百姓食不果腹,也是靠桑椹活命。
桑葚子,性味甘寒,入肝经和肾经。它的最大功效之一,就是滋补肝肾。它既可以滋补肝肾阴血,还能填补肾精。所以说,它对于肝肾阴血不足、肾精亏虚的人,有好处。
这类人,在我前面所说的三四十岁、中年白发明显者中,比较多见。此类人的特点就是,须发早白,眼睛看东西模糊或者干涩,腰膝酸软乏力,可能伴随耳鸣、口干,舌红,脉细数或细弱,有的则偏弦细。他们的肝肾精血不足,无法濡养头发,所以须发早白。肝开窍于目,肝血亏虚,所以眼花眼涩。肾阴不足,濡养不力,所以腰膝酸软。肾精不足,耳窍失养,所以耳鸣。这个时候, 用点桑葚子是不错的。
桑葚子,善于滋阴凉血。你记住啊,凉血这个事儿,对于青少年的白发是比较管用的。因为一般认为,青少年须发早白,和肝肾亏虚的关系不大,毕竟人家的年龄没到那儿呢。它和啥有关系呢?就是和血热有关系。桑葚子,可以凉血、滋阴、清热、生津,因此对这类人有益。
这样的孩子啊,性情可能比较急躁,家里的亲属可能有类似的体质,爱上火,容易口渴便干,舌头容易发红,或者平时容易背负心理压力。你用桑葚子给他凉一下,润一下,挺好的。
总之,桑葚子乌发这个事儿,是比较受公认的。《滇南本草》就说它“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另外,根据桑葚子养阴血、润燥的特点,一般认为它对于肠燥津亏所致的便秘、阴血不养筋骨所致的肢体麻木等,有改善作用。
那么,桑葚子的上述功效,用现代药理学研究的视角看,有没有道理呢?也有。这就是,桑葚子有明确的提高免疫、促进造血、抗氧化和抗衰老功效。可以说,它是通过调整人整体的身体状态,顺带着改善须发早白的问题。
桑葚子作为一味滋补药,它的用法有太多太多了。大部分,是用桑葚子来熬药膏吃。如我前面所说,桑葚子拿过来熬粥,是相对比较方便的做法。
桑葚子作为中药,历代本草皆认为其无毒。常规用量下,即9到15克范围内,是很安全的。毕竟,人家曾经被当做食物来救荒的。但是,现在有一些报道认为,极少数人食用桑葚子,会出现过敏反应,浑身起红色疹块。还有一些小孩子,在食用桑椹后,出现出血性肠炎。这些都要警惕。所以说,小儿、孕妇、脾胃虚寒者、痰湿内积者、过敏体质者,皆需要慎用桑葚子。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