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灰的旧书中,幸获一“收回阳气”的方子后,看好患者7年未愈的腰痛、腰椎骨质增生。多年后我才顿悟:中医兴衰与否,全看是否用心! 记得我才十几岁时,有位精通骨病的老师,教了我不到两年,就被上海一家大医院聘去。我问老师能否给我留个念想,或是给我些叮嘱教导。 他却只是摇摇头,对我说: “我教你的日子虽不多也不少,你年纪不大,却是个有心、用心的医者苗子。书中能学的,你都会了,将来许多书中学不到的,还在后面呢。” 不久后,他启程离开,只留给我几本破旧不堪的书籍笔记。 我当时并没有在意,只是随手收了起来。 当时我心想,这老师颇有些抠门,这些书本如此破旧,想来不是他常用的东西。 结果几年后,我随意翻看时,发现其中一个名为【阳和汤】的方子,可堪大用!
方组: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生甘草。 《外科全生集》原文中写的,此方用于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痰阻滞导致的阴疽。 也就是说,它本来是看外科的。 但是,我发现这方子,温补阳气、通达气血的作用不小,所以多年来,我常用于阴寒阻滞所形成的痹症。
痹症,中医用词,说的就是筋骨关节痛的毛病。 我用此方治过的,下面要说的只是其中一个。 57岁的常先生,从7年前开始腰疼,用过很多法子都不管用。 偏偏他又是个爱干活的主,每次腰上稍微舒服了些,就要去干农活,结果动不动就疼,一次比一次疼。 常先生说,这些年身上总是怕冷,腰间阵阵发凉,酸软无力。左腿麻木不已,去拍过片子,一看发现是腰椎体骨质增生。 我看他苔白,舌质淡;痛处发凉、冷痛、酸软、乏力。
综合分析之后,我给他施方: 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生甘草、杜仲、骨碎补、牛膝、鸡血藤,随症加减调理。 结果,不到一个月后,常先生反馈腰痛大有改善,疼痛缓解,行动相对自如。 原方继续加减巩固,疼痛消失,腰部不再发凉酸软,日常生活轻松很多,干活也不会伤到腰了。 其实这个医案并不复杂,就是“阳气不足”,这是许多中老年人的通病。 很简单的道理,身体没了阳气,筋骨关节冷痛酸乏都是自然。 这里调理的办法,用的就是阳和汤加减化裁。 首先,熟地黄和鹿角胶——能温肾阳,补充精气和元阳之本; 其次,再用炮姜和肉桂——温通血脉,温阳散寒,将寒邪驱散,阳气自然就回来了; 另外,还有白芥子和麻黄的搭配——温化寒痰,兼顾宣通毛窍,相当于给整个身体都温熙起来了。 在这个基础上,加杜仲、骨碎补、牛膝、鸡血藤,用于进一步强腰膝、补肝肾、养血活血。
总之,这阳和汤,一补、一散、一通,顺利“收回阳气”,用医者之仁心,因人辩证的耐心,随患者情况辨证用药,此类腰疼,没有不好的道理。 多年后我回想起来,才知道老师的用心良苦。如果只是教条般的让我背诵,恐怕我也很难在那个年纪,摸索出运用之法。 中医历史悠久,优秀的经方名方不下上千,但能用的人少之又少,如此一来,近些年愈发多了“中医无用”的说法。 其实正如当年老师说的,医者有心、用心,一个方子也能用出百样来。 那些什么中医兴衰的说辞,我从不认可,医者从来不缺,全看是否用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