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粹中医肿瘤首席专家龙青峰教授,四十余年来在中医肿瘤临床与研究领域深挖掘进,从俯身临床、总结临床到升华临床,在中医肿瘤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运用中医特色诊断方法,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在预防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减轻疼痛以及缓解肿瘤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出:中医治肿瘤当以顾护胃气为先,把促进患者进食纳谷放在重要位置,谨防患者绝谷而亡。
中医肿瘤治疗, 为什么要重视患者纳食进谷?
龙青峰教授解释说,纳谷进食,是中医肿瘤治疗的基础。中医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肠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气充盛,则体健无疾;如果胃气衰弱,正气亏虚,则百病丛生矣。肿瘤发生,是正气亏虚的结果。“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这里所说的“积”,就是肿瘤。 肿瘤源于正虚,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正气亏虚?龙青峰教授说,正虚与脾胃功能虚弱关系密切,脾胃功能虚弱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肿瘤发生后,又会对脾胃造成新损害。故治疗肿瘤当重视调补脾胃,因为只有在脾胃健旺的情况下,患者才能纳食进谷,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中医肿瘤治疗过程中,该如何顾护脾胃,预防绝谷而亡?龙青峰教授认为肿瘤患者胃不纳食的 原因一是湿食中阻,困脾碍胃而胃不纳; 二是脾胃虚败,胃不纳而脾不运; 三是积滞于肠,腑气不降而胃拒纳。 而食道癌、胃癌则因癌瘤阻塞谷道而影响咽食纳谷,导致食难进或进之呕吐。故此在临床用药上当以甘补温运为主,这是因为甘温进补可激发生化之源,改善贫血及身体虚弱状态,进而达到调补后天、鼓舞脾胃之气、改善食欲、促进纳食进谷之目的。如果患者是因为胃阴涸而食不纳(此类患者往往腹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思饮,且舌红少苔),这时应在甘温补脾的同时滋养胃阴,如此则胃润而食进。
肿瘤患者不同病程脾胃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一样,一般早期肿瘤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渐见消瘦现象;中期脾胃功能进一步衰退,因而普遍存在不思饮食或无饥饿感现象;到了晚期,患者大多因不能进食,绝谷而亡。 故此龙青峰教授提醒说,肿瘤治疗在早、中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要把促进纳食进谷放在治疗的重要地位,通过培植后天、激发化源、稳定病情、制止消瘦,确保治疗能够顺利进行。 到了晚期,更要将促进纳食进谷作为挽救危重、延长寿命的重点目标,通过恢复胃纳脾运功能,实现得谷者昌的目标。
顾护脾胃除了甘补温运外,还应重视理气祛邪。因为脾胃亏虚是肿瘤发生的重要病机,而脾胃亏虚运行无力,容易导致气滞的发生,气为血之帅,气不行则血不运成瘀;气为津之运,气不行则津不布而成湿,气瘀湿相互胶结,聚于局部,形成癌毒,进一步损伤胃气。故此龙青峰教授认为祛除困扰脾胃之邪也是调补脾胃的重要措施,应在辩证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理气、活血、化湿、抗癌解毒等治法,以求标本同治,恢复脾运胃纳之功能。
在使用理气祛邪之法健运脾胃时,宜选择药力平和不燥之药,以免苦燥伤阴;在选用活血、化湿等祛邪药物时,应以药性平和为度,避免再伤脾胃;而对于瘀血较重、刺痛明显、舌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者,可适当配伍虫类药物以剔搜逐瘀。“总之在药性选择上应有针对性,以选择归属脾胃经之品为宜。”龙青峰教授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