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3-04-21 阅读:1145

1.治外感表证

何谓外感表证?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一身之表,所以皆把太阳病的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表证的特征。征之于临床,必须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四症皆见才算表证吗?

(1)脉浮,皆云表证脉浮,浮脉主表,未必见得。

外感表证,是指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所出现的表证。但六淫,依其属性,分阴阳两大类,寒湿属阴邪,风、暑、燥、火属阳邪。阴邪袭表,可引起表证。而阳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也可引起表证,但温邪引起的表证与阴邪引起的表证,有着本质的不同。

阴邪者,寒主收引凝泣,气血亦收引凝泣,脉不仅不浮,反以沉者为多见。正如《四诊抉微》所云:“表寒重者,阳气不能外达,脉必先见沉紧。”又云:“岂有寒闭腠理,营卫两郁,脉有不见沉者乎。”当然,寒邪袭表,并非始终不见浮脉,当寒渐化热而热盛时,脉可渐转浮数;热进一步亢盛,脉亦可转洪大而数,此时已然由太阳渐转阳明。

(2)项强,太阳表证必须项强吗?未必。因风寒客表,膀胱经腧不利,可以见项强不舒,但非必见。

(3)头痛,太阳表证,多数有头痛症状,但头痛原因众多,并非头痛皆为太阳表证;反过来,无头痛者也不见得不是太阳表证。所以头痛也不能作为太阳表证的金指标。

(4)恶寒,这是太阳表证的特征性指标,张仲景在许多条文中都一再重申恶寒是判断太阳表证的必见指标。

《伤寒论》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什么不写成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而在恶寒之前加一“而”字呢?加一而字,意在强调恶寒一症的重要性,特征性。

《伤寒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必恶寒,强调恶寒是太阳病必见之症,且先于发热最早出现,这与临床是一致的,外感表证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恶风寒。另外,脉阴阳俱紧,并未加浮字,可见寒袭于表者,脉未必浮,所以仲景并未加浮字。

《伤寒论》第120条曰:“太阳病,当恶寒发热。”恶寒乃太阳病当然之症。

《伤寒论》第121条曰:“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当者,当然之症,没有丝毫含糊。

《伤寒论》第164条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此乃太阳病屡经误治,致出现心下痞的坏证,但表证尚在否,如何判断?仲景云,恶寒者,表未解也。只要有恶寒一症存在,就标志表证未解。由此可见,恶寒乃表证特异性指征。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太阳病已传阳明,且脉迟汗多,但只要恶寒不除,则表证仍在,这再次说明恶寒存在与否,是判断表证存在与否的特异性指征。

《伤寒论》第152条:“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太阳病已转成悬饮。表证尚在否,据何以断?仲景云,汗出不恶寒者,此表已解。汗出,太阳中风的表证亦可汗出,不因汗出而否定表证的存在,关键在恶寒之有无。有恶寒则有表证,无恶寒则无表证。再次说明,恶寒是表证的必有之症。

但恶寒亦非表证所特有,温病初起邪犯于肺者,可见恶风寒;湿伤于表者,可见恶风寒;白虎汤证汗出伤阳时,可有恶风寒;邪伏募原,表里不通时,可有恶寒,甚至寒战;火郁阳遏不达,可有恶寒;三小汗证可恶寒。热入血室可恶寒,小柴胡证可恶寒;阳虚者可恶寒;大气下陷者可恶寒等。当然不能把这些恶寒皆属表证而汗之。

温病初起,邪犯于肺,虽也可出现较轻而短暂的恶寒,但此之恶风寒,非邪在肌表,而是由于肺气[插图]郁,卫阳不得敷布而恶寒。邪不在表,自当禁汗,故温病禁汗,而伤寒表证则当汗,二者恶寒之病机不同,故治亦异。

湿犯肌表可恶寒,但湿邪是以脾胃为中心,内湿招至外湿,当芳香疏化,微微汗出者佳。

温疫邪伏募原者,因戾气阻隔募原,募原乃内近胃腑,外迫肌肉,属半表半里之间,表里之气不通而恶寒。当溃其募原之伏邪,主以达原饮,非麻桂剂汗法所宜。

火郁而寒者,乃因火邪郁闭,阳气不得外达而恶寒,法宜清透,祛除壅塞,展布气机,透热外达。

小柴胡证寒热往来,其寒热仍邪正交争使然。血弱气尽乃正虚,邪气因入而少阳微结,邪正交争,正馁而寒,当疏解少阳之郁结,自非汗法所宜,故少阳禁汗。热入血室初起之寒热,亦属少阳。

至于阳虚无力温煦而寒者,乃畏寒也,此寒,厚衣而缓,向火而减,不同于太阳表实之恶寒、憎寒,得衣向火而不解。

恶风者,有风才恶,无风则不恶。其所恶之风,乃户牖缝隙之风,而室外旷野之风所恶程度尚差。

太阳病之恶寒,有别于上述各病之恶寒者,太阳病之恶寒,尚须具备下述特征:

第一,初起即见。太阳病始发即见恶寒。若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由于阳伤或阳郁等原因,中途出现的恶风寒,则不属表证的恶风寒。表证的恶风寒,必须初起即见。

当然,表证的恶风寒,程度上可有很大差别。重者可寒战,轻者略觉有拘束之感,或仅背微恶寒,或怕缝隙之风,怕电扇空调,甚至有的因症状轻微而忽略之。

第二,寒热并见。除虚人外感可恶寒不伴发热者外,凡属表实证者,皆寒热并见,当然程度可有很大差别。

必须说明,中医所说的热,是一组特异的病理反应而出现的症状,如口渴、烦躁、身热、口秽、气粗、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而西医所说的热,是以体温高低为标准,二者表现虽有重叠,但不能混淆等同,不可一见体温高就寒凉清热或清热解毒等,易误诊误治。

第三,持续不断。只要表证不解,恶寒就不除,故曰“有一分恶寒,有一分表”,恶寒伴随表证的始终。若表证已解或内传,表证已无,则恶寒即除。即使内传,若恶寒未解,则表证仍未尽。有的病人,恶寒、发热、自汗往复交替出现,因毕竟恶寒未解,故仍有表邪。

第四,伴有表证。恶风寒的同时,往往伴见不同的表证,如头痛、身痛、咽痛、鼻塞、流涕、喷嚏等。

只要有具备上述四个特点的恶风寒,就可断为外感表证,至于脉浮、头痛、项强,以及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皆或然之症,不属外感表证的特异指征。这是诊断外感表证的金指标,而不是太阳提纲证的四症具备。

我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表证的特征,是因常发生误诊误治。有的病人自认为感冒,连续服感冒药达五年之久。有的说自己经常感冒,其实就是个打喷嚏流鼻涕。有的医生一见咽红,或一见发热等,就诊为外感,致屡见误诊误治者,本书既然要谈麻桂剂,就必须把什么叫表证搞清楚。

2.桂枝汤所治的外感表证

桂枝汤治虚人外感。

太阳篇,主要伤寒中风两大证;太阳篇主要麻黄汤、桂枝汤两大方。上篇讲桂枝汤及其传变、类方,中篇讲麻黄汤及其传变、类方,下篇讲太阳误治的坏证。六经皆可相互传变、转化,其传变规律主要在太阳篇揭出,故整部《伤寒论》,太阳独占三篇,占全书近半篇幅。

太阳篇的中风与伤寒两大证,对其所感受的邪气,从来都以风与寒论之;对其发病机理,都是以风伤卫、寒伤营论之,吾却有疑焉。

如甲乙同在一处,一阵凉风吹过,二人都得了外感,甲为麻黄汤证,乙为桂枝汤证,则甲为感寒,乙为中风。二人同处同一环境,感受的是同一阵凉风,何以甲为感寒,为阴邪;乙为中风,为阳邪,寒何不犯乙,风何不伤甲?其实中医的病因,不着重直接致病因素,而是“审证求因”,有麻黄汤证就称感寒,有桂枝汤证就称受风,至于是否真的受寒或受风,并不重要。

对解释伤寒与中风的病机,从来都以风伤卫、寒伤营论之,并以中医同性相求的理论解释,曰阳邪犯人身之阳,阴邪伤人身之阴,风为阳邪而犯卫,寒为阴邪故犯营。果真如此吗,寒邪仅伤营而不伤卫吗?风邪仅伤卫而不伤营吗?那是不可能的。《内经》讲,“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受风阳盛则不仅卫病,营阴亦病;受寒阴盛,既伤营亦伤卫。《伤寒论》是以寒伤阳为主线展开的,处处以护阳为务,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若寒仅伤营而不伤阳,则《伤寒论》就无法讲了。温病是感受温邪,为阳邪,若依上述理论,阳邪只能伤阳而不能伤阴,则温病就无法讲了。温病恰是以阳盛阴伤为主线,所以温病以顾护阴液为核心,“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由此可见,风伤卫、寒伤营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太阳病的两大证型,麻黄汤证讲的表实证,营卫皆伤;桂枝汤证讲的是虚人外感,营卫皆虚,这在《伤寒论》诸多条文中已有鲜明的体现。

《伤寒论》第3条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此条是太阳中风之提纲证,脉缓,缓则为虚。卫气虚则恶风自汗,营虚而卫气浮则热。从提纲证中,已明确揭示太阳中风的本质是虚人外感。

《伤寒论》第12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是典型的桂枝汤证。阳浮而阴弱,此乃虚脉。脉之阴阳有二解,一是寸为阳,尺为阴;一是浮为阳,沉为阴。此脉轻取浮,沉取弱,此即虚脉。脉之虚实,以沉候为准,因沉为根。沉取有力者为实,沉取无力者为虚,故此脉为虚。脉实证实,脉虚证虚,所以典型的桂枝汤证,其本质为虚,乃虚人外感。既为虚人外感,则卫不足而恶风、恶寒、自汗,营不足而卫浮发热,肺气不和则鼻鸣,胃气不和而干呕。既然证属虚人外感,就不必囿于外感之邪是风还是寒,也不必囿于是伤卫还是伤营,一切症状皆可以正虚解之。此时用桂枝汤,辛甘化阳以扶阳,酸甘化阴以益阴,更加生姜、甘草、大枣及啜粥温覆以益胃气,遂成一扶正祛邪之剂,恰用于正虚感邪之人。
若以营弱卫强来解桂枝汤证,则病机与方药是矛盾的。若果为卫强,何以还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助阳,岂不实其实耶?所以桂枝汤证不是卫强,而是卫弱营亦弱,故属虚人外感。
《伤寒论》第44条曰:“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后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本条提出桂枝证脉当浮,浮乃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取力逊,虽未至沉无力,正虚未甚,亦露正虚之端倪。
桂枝汤具双向调节功能,扶正气益营卫,又加辅汗三法,则有邪者可解肌发汗,无邪而营卫不和自汗者,先其时发汗,又可止汗。
桂枝汤不仅治太阳中风,若正虚而无邪者,亦可用其轻补阴阳,调和营卫,所以气血不足,阴阳两虚者,皆可酌而用之,此时则不必加辅汗三法。

《伤寒论》第42条曰:“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浮弱,当然是正虚之脉,再次说明桂枝汤本质是正虚。

《伤寒论》第240条曰:“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浮虚乃虚脉,脉虚则证虚,再次说明桂枝汤证是虚人外感。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本条无外感表证,轻取脉平,阴脉指脉位,即沉取,沉取则小弱,此亦虚脉,予桂枝汤。桂枝汤非为解表者设,乃是扶正以调和营卫、阴阳。

除上述诸条所引之脉象主虚以外,还有洪、迟、浮数三脉,是否亦主虚?既皆予桂枝汤?当亦属虚。

《伤寒论》第57条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汗后余邪未尽而热欲萌,仍予桂枝汤,则本质未变,仍属虚人外感邪未净也。

《伤寒论》第25条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洪大本是白虎汤证之脉,何以用桂枝汤,而不用白虎汤?因其内热不著,无烦渴、壮热、烦躁、溲黄、便结、舌红苔黄等,故不用白虎。概服桂枝汤,“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今大汗出,故病不解。何以脉洪大?此即第15条所云:“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所谓气上冲,并非如奔豚状,而是正气奋力外达以与邪争之势,故脉洪大。洪脉本为来盛去衰之脉,既为虚人外感,其脉虽洪亦按之减。

《伤寒论》第234条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脉迟可见于阳虚、热结、寒凝者。阳虚者,迟而无力;热结者,迟而动实;寒凝者,迟而紧。本条脉迟且汗多微恶寒,阳气已馁,其迟按之必减,亦属正虚。恶寒乃表未解,此寒必须符合前述的表证恶寒四个特点,才算表未解,否则,阳弱亦可微恶寒,却非解表所宜。

综上所述,桂枝汤诸脉,皆主正气不足,故桂枝汤本质为虚人外感,当无疑。

3.服桂枝汤后表未解仍须服桂枝汤者

(1)《伤寒论》第15条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本太阳病,或为麻黄汤证,或为桂枝汤证。若本为桂枝汤证,误下后表未解,仍予桂枝汤、当无疑虑。若本麻黄汤证,误下后表未解何以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因误下后,正气已伤,正伤表未解,当然应予桂枝汤,扶正祛邪。若下后正未伤,仍现麻黄汤八症,则仍应予麻黄汤,未必定予桂枝汤。至于究竟下后用桂枝汤还是麻黄汤,关键在于脉之虚实以别之。

“其气上冲”,非气自下上冲至胸咽,如奔豚状,而是正气尚强,邪未内陷,可外达与邪相争,呈现发热头痛、干呕、脉浮等拒邪之状,称“其气上冲”。

(2)《伤寒论》第25条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大汗出,脉洪大,即其气上冲之体现,故予桂枝汤。
脉洪大,本属白虎汤脉,何以不用白虎,仍予桂枝汤?必因其表证未解,恶风寒,头身痛仍在,故仍予桂枝汤。
(3)《伤寒论》第24条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予桂枝汤则愈。”何以按证予桂枝汤不解?乃表邪盛,桂枝汤尚不足以驱散外邪,徒增内热,致反烦不解。针风池、风府,挫其邪势,复予桂枝汤则愈。
(4)《伤寒论》第57条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明言伤寒发汗,当为麻黄汤类汗之。汗后见解,半日后出现“烦、脉浮数”。若临床见此二症,可有多种原因:一是表解后,里热未靖,致烦而脉浮数;一是表解后津液不足,阴分亏,致烦而脉浮数,当予竹叶石膏汤为宜。然仲景复予桂枝汤,可能认为邪气复聚,表证未除,所以仍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以解表之余邪。但征之于临床,仅见烦与脉浮数,能诊为表证吗?因表证的主要特征是恶寒,无此症,则不能称表证。仲景之所以仍用桂枝汤发汗,可能省略语,他症未说;也可能不是表证。若不是表证,此时用桂枝汤,意不在解表,而是开达玄府,使余热透达于外而解。既为余热未尽,何以不用竹叶石膏,而用桂枝汤?因其余热,仍在肌表,未至入里,故予桂枝汤宣透之。

4.桂枝汤所治的内伤杂病

桂枝汤为轻补阴阳之补剂,故在内伤杂病中应用颇广。

《伤寒论》第53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此条未冠太阳病,亦未言及太阳中风表证,只是常自汗,属内伤杂病的汗证范围。用桂枝汤微发其汗,使阴阳调和,亦即营卫和谐则愈。可见此条之桂枝汤,非治外感表证,而是治内伤杂病中经常自汗的汗证。

《伤寒论》54条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条未冠太阳病,且明确指出脏无病,非外感可知,是阴阳不和的内伤发热,此时用桂枝汤,目的不在于祛邪,而在调阴阳以治内伤发热。

《伤寒论》第372条曰:“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吐下之后,定无完气,脾胃戕伤,因而下利腹满。营卫生于中焦,脾胃气伤,营卫不足,营卫不通而身痛。四逆温里以建中阳,中阳建而营卫未充,故仍身痛,予桂枝汤益其营卫。此时用桂枝汤,其意不在解肌发汗祛风,而在于双补营卫,故本条桂枝汤服法中,仅言啜热稀粥一升,未言连服、温覆、发汗。桂枝汤既可用于外感,亦可用于内伤。用于外感者,意在祛其表邪,故辅汗三法皆用,务求正汗出;用于内伤者,不以汗出为目的,故辅汗三法未必皆用,本条即此,亦可佐证本条之桂枝汤是用于内伤者。

《伤寒论》第387条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吐利,内伤外感皆可见。吐利止,里已和;身痛不休,表未和。《金匮要略·水气病》:“阴前通则痹不仁。”前者,剪也,引申为断也,阴气不通则骨痛。方用桂枝汤,仅云“温服一升”,未言将息如前法,意不在发汗,而在通营卫,营卫通则痛止。此亦桂枝汤用于内伤杂病者。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证非外感,乃妇人妊娠,亦主以桂枝汤,调阴阳以安内。

至于桂枝汤衍生方用于杂证者更多,如虚劳八方,其中四方皆为桂枝汤衍生方,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桂枝汤调营卫,补阴阳,故虚人外感者用之,内伤正虚者亦广泛用之。

5.桂枝汤临床应用指征

(1)脉象。凡脉略细略弱者,即用桂枝汤。其兼脉,可浮,可缓,可略数,可弦,只要有略细弱者,即可用之。

(2)症状不定。有表者,可发热,恶风,自汗;内伤者,或身痛,或胃不和,或心悸,或乏力,或寐欠安,或精力不济,或月经不调,皆可用之。见上一二症,脉略细弱者,即可用桂枝汤。


来源:本文摘自《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上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7.

作者:李士懋 田淑霄

版权归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一首自拟方治愈8年银屑病

下一篇:溃疡性结肠炎-辨治方药功效特征与药理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