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审视瑶函》记载:“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如今,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干眼症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眼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长期不愈甚至可能损害视力。
这与现代人长时间用眼过度、熬夜耗伤阴液、情志失调肝郁化火,以及饮食偏好肥甘厚腻等因素密切相关。
干眼症初期,多表现为眼睛干涩、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等症状,许多患者深受其扰,担心病情加重影响视力,又害怕长期依赖眼药水产生副作用,寻求根治之法却往往不得其门。
干眼症根源在于肝肾阴虚泪道干涸: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肝肾阴液充足才能濡养双目。泪液由肝肾之阴所化,通过泪道滋养眼球,维持眼部湿润。
若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泪液化生无源,泪道干涩不通;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灼伤眼窍,致使泪液分泌减少、质量下降,最终引发干眼症。
门诊案例:
患者,女性,35岁,因双眼干涩、灼热感、视物模糊半年就诊。长期从事文案工作,每日使用电脑超10小时,常熬夜加班。西医诊断为干眼症,使用人工泪液效果不佳,遂求诊中医。
中医辨证:
• 症状分析:双眼干涩难忍,畏光,易疲劳,晨起症状加重,视物模糊,伴随眼内灼热感,久视后酸涩明显。
• 体质辨识: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夜间多梦,腰膝酸软,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 辨证结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目窍失养。
治疗原则与开方:
•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养阴润燥,清降虚火。
• 开方: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玄参、麦冬、生地黄。
• 方解:枸杞子、菊花清肝明目;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泽泻、牡丹皮、茯苓清泻虚火;玄参、麦冬、生地黄滋阴润燥,增水行舟,使阴液充足,泪道得润。
治疗效果:
患者服药两周后复诊,双眼干涩、灼热感明显减轻,视物模糊改善。继续服用一个月后,眼部疲劳感基本消失,晨起干涩症状显著缓解。患者反馈夜间睡眠质量提高,腰膝酸软减轻。建议患者调整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幕,配合眼保健操,并保持规律作息。
持续治疗两个月后,患者双眼干涩、畏光等症状完全消失,视物清晰,泪液分泌恢复正常。复查显示眼表状况良好,未再出现干眼症相关不适,身体整体状态也得到显著改善,精力更加充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