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三叉神经痛

发布时间:2025-04-17 阅读:622

原创 王祥瑞 脊椎保养与除痛   


当你享受冰淇淋的香甜时,突然一阵电击般的剧痛从牙齿窜到太阳穴,持续数秒后又消失 —— 这可能是三叉神经痛的 "警报"。这种号称 "天下第一痛" 的顽疾,会让洗脸、刷牙甚至微风拂面都成为酷刑。全球约 1500 万人受其困扰,但直到 2024 年,科学家才首次在显微镜下捕捉到痛觉信号的 "短路" 过程。今天,让我们用科学的钥匙打开这个 "面部疼痛密码",看看现代医学如何驯服这道 "闪电"。

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剧烈面部疼痛,由三叉神经异常放电引起。

趣味冷知识:
三叉神经痛患者可能因害怕触发疼痛而不敢洗脸,导致面部皮肤粗糙,被称为 "痛性毁容"。

流行病学

近年来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所以无论是对于患者还是我们健康人来说对三叉神经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预防,对治疗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三叉神经解剖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是第5对脑神经,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至大脑。三叉神经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支,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颅,穿行于面部各腔、窝中,运动纤维仅含于下颌神经中,支配咀嚼肌和与吞咽运动有关的肌肉;感觉纤维除分布于面深部的各种结构外,还形成皮支,自面颅的孔洞中穿出,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

三大分支:面部感觉的 "分区管理"

眼支(V1)

"头顶高速":最小的分支,负责前额、上眼睑、鼻背部

特殊功能:角膜反射(触碰眼球时眨眼)

典型病症:带状疱疹侵犯眼支可致失明

上颌支(V2)

"面颊大道":传递面颊、上唇、上颌牙齿的感觉

特殊功能:传递味觉(前 2/3 舌头)

典型病症:上颌窦炎引发的面颊部闷痛

下颌支(V3)

"下颌主干道":最粗大的分支,含运动纤维

功能:下颌触觉、咀嚼运动控制

典型病症:智齿发炎导致的下颌疼痛

对比表格:

分支

分布区域

主要功能

典型刺激反应

V1

前额、眼球

触觉、痛觉、角膜反射

风吹过额头的凉意

V2

面颊、上唇

触觉、味觉、温度觉

亲吻时的触感

V3

下颌、下唇

触觉、咀嚼运动

咬硬物时的压力感


图片

三叉神经痛的分类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供应血管的硬化并压迫神经造成,也可能是因为脑膜增厚、神经通过的骨孔狭窄造成压迫引起疼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此型有别于原发性的特点,疼痛常呈持续性,并可查出三叉神经邻近结构的病变体征。

病因:被压迫的 "神经高速公路"

经典病因(80-90% 病例)

血管压迫理论:

小脑上动脉或静脉搏动性压迫三叉神经根

血管襻像橡皮筋持续摩擦神经,导致髓鞘损伤(类似电线绝缘层破损)

2024 年《科学》杂志电镜研究发现:受压处轴突变性,形成 "裸露区" 引发短路放电

脱髓鞘病变:

半月神经节或背根神经节的髓鞘脱落

钠离子通道异常暴露,导致异常放电

继发性病因

感染: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

免疫疾病:多发性硬化破坏髓鞘

肿瘤:小脑脑桥角肿瘤压迫神经

医源性:头颈部放疗损伤神经

趣味比喻:
如果把三叉神经比作海底电缆,血管压迫就像渔船锚链不断摩擦电缆外皮,最终导致漏电短路。

触发因素:生活中的 "疼痛开关"

日常活动

机械刺激:刷牙、剃须、咀嚼硬物

温度变化:喝冷饮、吹冷风

表情动作:说话、微笑、打哈欠

环境因素

噪音:高分贝音乐、施工噪音

气压变化:阴雨天、高原地区

情绪压力

焦虑、抑郁可降低痛觉阈值

特别提示:
 30% 患者存在 "扳机点",如鼻翼、嘴角等,轻触即可诱发疼痛。

典型症状:"闪电袭击" 的四大特征

疼痛性质

电击样 / 刀割样:突发突止,如被闪电击中

持续时间:数秒至 1 分钟(极少超过 2 分钟)

发作规律

单侧性:右侧多见(60%),双侧仅占 10-12%

阵发性:每天发作数次至数百次

周期性:缓解期可长达数月至数年

伴随表现

痛性抽搐:面部肌肉不自主收缩

流泪、流涕:三叉神经与自主神经相连

治疗原则与目标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核心是长期缓解疼痛,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由于病因复杂(如神经压迫、脱髓鞘病变等),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因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方案。目前分为无创治疗和有创治疗两大类,前者适用于早期或轻度患者,后者多作为进阶选择。

图片


治疗新进展
近年来,靶向治疗(如抗癫痫药物优化)、神经调控技术(如经颅磁刺激)及基因治疗研究正在推进,未来可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选择


上一篇:一个让孩子“停止抽动”的仙方,专供反复性抽动症,有效率95%,好用还不贵!

下一篇:中医特效处方—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