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濒危野生中药材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0-06-15 阅读:1674

 

南方日报

 

近日媒体报道,在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穿山甲、马兜铃、天仙藤、黄连羊肝丸等四个品种未被继续收载。其中,6月5日,穿山甲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马兜铃、天仙藤的基源均为马兜铃同属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未收载的原因或是由于其存在肾毒性。而黄连羊肝丸未收载的原因,是因为处方中含有夜明砂(蝙蝠类动物的粪便)。

穿山甲被药典除名,引发又一波关注。事实上,这已经并非穿山甲第一次上头条。早在2017年,穿山甲就因一边濒临灭绝一边仍以中药饮片入药,乃至频频被端上餐桌而成为舆论焦点。南方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类似穿山甲这样的药用濒危野生动物正陆续退出中药名单,多名中医界人士建议,急需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保护利用机制。

穿山甲入药并非无法替代

6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穿山甲调整保护级别的公告(2020年第12号):为加强穿山甲保护,经国务院批准,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穿山甲与王不留,妇人服之乳长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甲片通经下乳、软坚活血的效用。经过炮制后的穿山甲鳞片主要分为醋山甲和炮山甲。醋山甲通经下乳力较强,常用于妇女经闭不通,或者产后乳汁不下。而炮山甲擅于消肿排脓,搜风通络,常用于痈毒肿痛,或者风湿痹痛。

在被药典除名之前,国家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已经明确规定:穿山甲(醋山甲、炮山甲)中药饮片不得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主任陈前军教授介绍,穿山甲停止入药,对临床影响不大。“有通乳作用的除了穿山甲,还有丝瓜络、路路通、皂角刺等,均可作为替代用品。”陈前军教授指出,中医药中具有某种作用的药物通常有多个种类,未必需要从野生动植物中获取。即便不能替代,也可以研发人工替代产品。就穿山甲来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应该立即减少甚至停止使用。

有研究也显示,猪蹄甲和穿山甲含有相似的无机元素和种类基本一致的氨基酸,二者在动物实验中,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记者从一些中医院药房获悉,目前穿山甲仍有存货,尚未收到不能使用的通知。“从用药安全性和资源保护角度考虑,一些毒性中药材或濒危野生动植物从药典除名无可厚非,但临床需要可能仍会用到。”有临床中药师表示。

多种濒危中药材已退出药典

“对于野生资源枯竭、商品匮乏、存在明显安全性、伦理等问题(如化石类、人类胎盘类、动物粪便类等),以及基础研究薄弱的品种从药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药典。”《中国药典》2020版编制大纲中如此表述,或是穿山甲未收载进本次药典的原因之一。

穿山甲急剧减少,早已引发公众关注。资料显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即CITES)缔约大会将全部8种穿山甲物种从附录II提升至附录I,列入极危行列,从而禁止对穿山甲及其制品的一切国际商业贸易。我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建立的濒危物种数据库显示,20世纪60年代,全国穿山甲资源量估计为85万—90万只。但国家林业局相关调查显示,近30年来,穿山甲种群数量下降了80%。而根据CITES的数据,大陆穿山甲早在1995年就已经“商业性灭绝”,无法支撑商业性使用。

和穿山甲有类似境遇的野生动物不在少数。根据1985—1989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我国药用动物1574种,其中不少来源于濒危动物或珍稀动物,如犀角、虎骨、麝香、熊胆、羚羊角等。以麝香为例,在《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麝香的处方占了超过10%。但由于栖息地不断被破坏以及猖獗的偷猎获取,野生麝濒危,2002年,所有麝类物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禁止进行犀牛角和虎骨相关的一切贸易活动。禁令施行后,多用水牛角和豹骨代替。2015版药典则提出,不再新增处方中含豹骨、羚羊角、龙骨、龙齿等濒危物种或化石的中成药品种。

业内人士指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含麝香、豹骨、羚羊角、穿山甲、熊胆等珍稀濒危药用资源成分的中成药品种约有六七百种。以穿山甲为例,除了传统的中药饮片,还有利用穿山甲制成的中成药,如利咽灵。利咽灵成分包括僵蚕、玄参、穿山甲(制)、土鳖虫、牡蛎(煅),功能主治是“活血通络,益阴散结,利咽止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数据显示,包括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等在内的11家企业拥有生产批文。穿山甲被药典除名后,上述中成药何去何从也值得关注。

寻找人工替代品迫在眉睫

穿山甲事件背后折射了传统中医药发展的一大困境。利用现代科技寻找人工替代品,成为众多中医药人士关注重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曾公开表示,动物入药相对常见的只有十几种,包括犀牛角、牛黄、麝香、熊胆等,涉及的范围并不是特别广。珍稀动物人工繁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成为两大应对之策。张伯礼透露,国家在大力推进动物入药人工替代品研究,以麝香为例,目前人工麝香功效相当于天然麝香的85%,不但保护了大量雄麝,也使含麝香的140多种中成药得以延续。此外,工程牛黄、人工熊胆粉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也曾呼吁,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保护和利用机制,通过鼓励新药源的开发和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在新药中的应用,促进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的保护。黄璐琦指出,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足和无序开发利用,大量中药材资源濒危,直接威胁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如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红皮书、限制进出口名录等的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已多达280多种,不仅包括玳瑁、麝香、虎骨等名贵中药材,还包括黄连、贝母、羌活等大宗常用中药材。为此,建议对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研究的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或替代品等创新中药新药注册申请加快审评审批。                                           记者:严慧芳

上一篇:全蝎产新接近尾声 减产已成定局

下一篇: 野生动物保护法下的全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