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不同地区的常见中药材种植模式

发布时间:2022-04-10 阅读:6767

康传志、郭兰萍等 采药翁

 参照《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和《中国中药区划》,将全国道地药材产区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八大产区。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各区域中药材生态种植生产实践情况,对各区域分布的道地药材常见的生态种植模式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较为成熟的可代表本区域特色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全国八大区域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信息可见表1。  

  2 基于区域分布的常见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 

2.1东北地区  2.1.1主要气候特征及重要药用植物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北部,大部分属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是关药主产区。东北地区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人参、鹿茸、北五味子、关黄柏、辽细辛、关龙胆、辽藁本、赤芍、关防风等。东北地区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有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地分布,为该地区重点发展人参林下种植和赤芍、防风等仿野生种植提供先天优势。本文选取了几种代表性中药材不同类型的生态种植模式。 

 2.1.2人参林下种植模式  目前人参栽培种植产区主要集中在吉林靖宇县、抚松县以及辽宁宽甸县。种植模式主要以大田种参和林下种参为主。其中,人参林下种植模式是一种高效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模式,通过模拟野生人参生长环境,使人参在乔木、灌木、杂草组成的针阔叶混交的森林中自然生长,其形成的自然屏障既能遮挡强光,又能在散射光中进行光合作用,契合人参作为阴性植物,喜冷凉湿润气候,忌强光直射的生长特性。人参林下种植技术的关键点在于种质优选、林分和土壤坡度的筛选等,其中伴生树种筛选以蒙古栎、椴树、色木槭、白桦等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为宜,且郁闭度以0.6~0.8为宜;灌木丛以刺五加、龙牙楤木、忍冬、榛树等为宜。人参种植土壤选取森林棕壤沙壤质或轻壤质为宜,腐殖质厚度5cm以上,土层厚度20 cm以上。地块土壤的pH在5.1~6.5。坡度需要根据地块的海拔而定,高海拔林下山参适宜的坡度30~45°,低海拔地区适宜的坡度25~40°。土壤土层应深厚、疏松透气、排水与保水性强以及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等特点。该种植模式的相关技术可推广应用到其他人参种植区的生态种植。 

 2.1.3赤芍仿野生栽培模式  仿野生栽培模式是依据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或相类似的环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其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材生产方式。赤芍仿野生栽培的关键是要选择适宜的生境,一般以秋季栽培效果较好,且栽培密度不宜过大。由于林区腐殖质含量高,土壤自然肥力强,开展林下赤芍仿野生栽培基本不使用化肥农药,人为干预较少,节省劳力成本,不仅能够提高药材品质,而且对于抚育幼林、促进林木迅速生长也大有裨益。这种仿野生栽培模式的相关技术和原理同样可借鉴到辽细辛、关防风等药材的生态种植。  

2.2华北地区  

2.2.1 主要气候特征及重要药用植物  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天津、内蒙古中部,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是北药主产区。该地区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黄芩、连翘、知母、酸枣仁、潞党参、柴胡、远志、山楂、天花粉、款冬花、甘草、黄芪等。华北地区地形主要以平原、高原、丘陵为主,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鉴于该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开展黄芪、柴胡等药粮间作轮作生态种植模式、黄芩-果树套作生态种植模式、柴胡-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知母林下种植模式和连翘仿野生种植模式等。该区域由于地形复杂多样,适合发展林下种植、间套作种植和仿野生种植等多种生态种植模式。  

2.2.2 连翘仿野生种植模式  连翘根系浅,侧根发达,保水固坡能力强,耐干旱耐瘠薄,适宜在太行山干旱丘陵山地栽植,是太行山区荒山绿化的优势树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野生连翘自然生长树形紊乱,内堂空虚,结果率很小、药材质量差。目前,谢晓亮等研究团队已在河北地区开展了连翘仿野生种植,实施“三不”管理,即不浇水,靠自然降水;不施化肥,靠每年将适量落叶或杂草埋于鱼鳞坑,增加有机质,培肥土壤,增加根系土壤微生物;不打农药,靠适当保留伴生植物,保持植物多样性,形成多种类昆虫相互制约,避免形成大规模纯林,造成病虫害的频发。对于野生连翘来说,采用该生态种植模式,连翘产量比自然野生连翘提高1~3倍,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此外,发展山地连翘仿野生种植还能改善生态环境,绿化荒山,增强保水固坡能力,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目前,该模式的推广应用面积已达5万亩左右。上述仿野生种植模式适用于甘草的仿野生种植。 

 2.2.3柴胡-玉米套作种植模式  药粮套作种植模式由喜阴与喜阳植物、高杆与矮杆搭配,形成高光合效率与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生态模式,减少田间杂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业产值。柴胡作为山西的道地药材,产地以旱地为主,柴胡幼苗期喜湿润、阴凉环境,旺盛生长期需要有足够的光照时间和较强的光照条件。将柴胡与玉米套作可以很好的解决柴胡种子发芽率不高和发芽不整齐的问题,减少了田间杂草。通过药粮套作每亩柴胡每年可收入2 000~3 000元,远高于二者单作。因此,柴胡与玉米套作种植模式非常适宜于在河北邯郸、安国,山西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2.2.4 知母林下种植模式  知母作为河北道地药材,适应性很强,有较强的抗旱和固土表能力,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壤土和砂质壤土栽培为宜。河北易县等地已开展了果树林下套种知母的生态种植模式,并且杨树、山杏、梨树、苹果树、桃树、李树、文冠果等林下均可种植知母。通过知母的种植,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弥补了果树初期阳光利用率低的问题,也解决了知母种植效益低的问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知母林下生态种植模式及相关技术同样可借鉴到黄芩、党参的林下种植。 

 2.2.5黄芪药粮间作轮作种植模式  国内黄芪栽培以蒙古黄芪为主,其中又以内蒙古和山西质量较好。黄芪在人工种植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连作障碍,黄芪药粮间作轮作模式已成为一种克服连作障碍行之有效的生态种植模式。目前,在内蒙古地区推广的生态种植模式主要有黄芪-番茄间作种植模式和黄芪-马铃薯轮作种植模式。黄芪与番茄间作可通过番茄释放出的气味减少黄芪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另外黄芪作为固氮植物,可为番茄生长提供氮素,增加番茄的产量。黄芪与马铃薯轮作种植可以有效防治黄芪根腐病,种植黄芪后,土壤微生物环境发生改变,产生了大量的固氮菌,增加了土壤的肥力,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以内蒙古固阳地区黄芪-马铃薯轮作种植为例,种过黄芪的地可使马铃薯增产30%~40%;种过马铃薯的地黄芪病虫害较少,可增产20%~30%。上述种植模式可推广应用于荆芥-小麦轮作种植。 

 2.3华东地区  

2.3.1 主要气候特征及重要药用植物  华东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省区,地形以丘陵、盆地、平原为主,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浙药、江南药、淮药等主产区。华东地区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浙贝母、温郁金、白芍、杭白芷、浙白术、杭麦冬、台乌药、宣木瓜、牡丹皮、江枳壳、江栀子、江香薷、茅苍术、苏芡实、建泽泻、建莲子,东银花、山茱萸、茯苓、灵芝、铁皮石斛、菊花、前胡、木瓜、天花粉、薄荷、元胡、玄参、车前子、丹参、百合、青皮、覆盆子、瓜蒌等。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经济区,为中药材生态种植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该地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代表性的生态种植模式主要有白芍、泽泻、苍术、丹参、浙贝母等药粮套作轮作种植模式,栝楼-黄豆、小麦复合作种植模式,椴木灵芝林下种植模式,铁皮石斛附树种植模式和金银花梯田堤堰种植模式等。该区域适合发展中药材间套作或轮作生态种植。  

2.3.2浙贝母-水稻轮作栽培模式  浙贝母主产于磐安、武义及相邻地区,是连作障碍较突出的药用植物,连作田块土传病害严重影响浙贝母产量,轮作可有效减轻浙贝母土传病害,缓解连作障碍。浙贝母与水稻轮作可平衡土壤养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种植过程中,水稻优选单季杂交稻,待10月份水稻收割期,水稻产生的秸秆可成为贝母生产的覆盖物,可防肥水流失,浙贝母产量明显提高,产值增加1倍左右。至2018年,浙贝母-水稻水旱轮作与稻草覆盖种植模式已在磐安等地区累计推广10万余亩。建议该地区将水稻作为浙贝母轮作的首选作物加以推广应用。这种轮作栽培模式可借鉴到丹参-红薯、前胡-半夏等中药材生态种植。 

 2.3.3泽泻-莲田套作或轮作栽培模式  水稻与泽泻轮作模式是泽泻最主要的生态种植方式,但其生态价值要低于莲与泽泻轮作或套作模式。因此,在泽泻和莲产区,建议实施莲与泽泻轮作或套作模式,以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莲田套种泽泻是一种水生立体共生种植模式,以莲与泽泻的互补互利关系为基础,进行合理种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构建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的生态种植模式。该套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光能、热量资源和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泽泻与莲轮作模式可以有效减缓泽泻长期种植导致的连作障碍,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率,提高泽泻药材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采用莲田套种泽泻方式比单独种植莲、泽泻品种,每亩可增收5 000元左右。以上这种间套作种植模式可借鉴到白芍-大豆、麦冬-玉米、苍术-玉米、菊花-柑橘等中药材生态种植。 

 2.3.4栝楼-黄豆、小麦复合作种植模式  栝楼是山东的道地药材,野生栝楼一般生长在田间堰边或墙下,人工栽培栝楼也是采用立架式栽培技术,此种方式种植密度大,透风和透光性都比较差,病虫害严重,产量和品质等均比较低下。目前,山东济南平阴县、临沂临沭县、泰安肥城市等地已开展了栝楼-黄豆、小麦复合种植模式,利用栝楼、小麦和黄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生育特性,通过运用适时栽培、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等技术手段,建立一种立体高效的套种栽培模式,从而达到了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据调查,通过该生态种植模式每年可增加小麦500 kg,黄豆200 kg,亩增收效益约30%以上。  

2.3.5 铁皮石斛附树种植模式  铁皮石斛附树种植模式是将铁皮石斛放置在原始森林树木、原木边材上的栽培,因其在仿野生环境下种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对药材质量有保证。该种植模式与设施栽培模式相比,兼顾铁皮石斛野生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同时具有前期投入小、不占用耕地、产品质量高、价格高等特点,对于提高林业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铁皮石斛附树生态种植技术适合于秦岭、淮河以南的皖、浙等地的多山多林的广大地区。值得注意的是,种植过程中栽培环境要温暖、湿润、通风、透气,自然遮阳率一般要达到50%~70%。对于附生树种,铁皮石斛在香樟、杨梅、枫杨、黄檀木、梨板栗、松树、红豆杉、杉木、柏树上均能生长良好。 

 2.3.6 金银花梯田堤堰种植模式  金银花为山东道地药材,主产于平邑、费县等地,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金银花梯田堤堰种植模式适用于金银花山东主产区临沂平邑县、费县等地的栽培种植。在沂蒙山区,药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利用堰边闲散土地,进行金银花梯田堤堰种植,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大部分的金银花种植在山坡、堤堰等地,既能起到保水保肥功能,又能防风固沙,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对金银花进行冬季和夏季修剪,是一项提高产量、复壮更新、延长丰产年限的重要技术措施。目前金银花梯田堤堰生态种植技术在平邑等地区推广5万亩以上。  

2.4华中地区  

2.4.1 主要气候特征及重要药用植物  华中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地形以平原、丘陵、盆地、山地为主,属于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怀药、蕲药等主产区。华中地区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密银花、荆半夏、蕲艾、山茱萸、茯苓、天麻、南阳艾、天花粉、湘莲子、黄精、枳壳、百合、猪苓、独活、青皮、木香等。该地区代表性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有黄精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半夏-玉米间作模式、地黄药粮(小麦、玉米、谷子、甘薯)轮作种植模式等。该区域适合发展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和间作轮作种植。  

2.4.2 黄精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  黄精林下仿野生种植是在黄精分布区域内利用林地造就的湿润荫蔽、土层深厚肥沃的自然环境来进行黄精仿野生种植。林地的选择以杉木、锥栗、油茶、毛竹等林木为宜。黄精林下仿野生种植,形成林药复合林,是值得推广的林药种植模式。利用林地环境发展黄精种植,可以调节林地小气候,改善土壤,提高肥力,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改善立地条件。与大田种植相比,林下黄精种植无需人工遮阴棚,既不占用农田,又利于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林下生态种植病虫害明显减少,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节约人工成本,带来明显的综合效益。该种种植模式可推广应用到天麻、黄精等中药材林下种植。 

 2.4.3 半夏-玉米间作种植模式  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是道地药材荆半夏的主产区。半夏为喜荫忌高温植物,在种植过程中,充分利用半夏与农作物生物学习性的差别,搭配玉米等高杆农作物,能减轻半夏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间作农作物还可以增加农田生态多样性,改良土壤环境,减少土壤化学自毒物质的积累,减轻半夏连作障碍。目前,该种植模式在湖北省天门市、沙洋县、潜江市等荆半夏道地产区示范推广近500 hm2,经济效益显著。 

 2.4.4 地黄药粮轮作种植模式 

 地黄适合在分布有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旱作区、温带草原化灌木荒漠、温带草丛的植被类型区域生长。不同栽培区域所选用的轮作作物虽有不同,但通常都采用轮作的生态种植技术以确保地黄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与地黄进行轮作。该种植模式在地黄主产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仅在河南焦作产区已有1万亩以上,已发展成为地黄种植的主要耕作模式。地黄药粮轮作种植的关键在于轮作作物的筛选和田间水分的管理。该种植模式可借鉴到半夏的生态种植中。

  2.5华南地区  

2.5.1 主要气候特征及重要药用植物  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是南药主产区。华南地区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阳春砂、新会皮、化橘红、高良姜、佛手、广巴戟、广藿香、广金钱草、罗汉果、广郁金、肉桂、何首乌、益智仁等。该地区代表性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主要有阳春砂林下种植模式、岗梅-金钱草套种模式、罗汉果-砂糖橘立体套种模式等。该区域适合发展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和间套作生态种植。 

 2.5.2 阳春砂林下种植模式  阳春砂的道地产区在广东省阳春市。在经济作物龙眼、荔枝树林下栽培阳春砂,是一种立体种植技术,符合中药生态农业的理念。龙眼、荔枝树可以作为阳春砂的荫蔽树,而阳春砂铺满了龙眼、荔枝树林间的空旷地并使之湿润、肥沃,也有利于龙眼、荔枝的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该种植模式可推广应用到广金钱草、何首乌、山豆根等中药材林下生态种植。 

 2.5.3 岗梅-金钱草套种模式  广金钱草为披散状亚灌木,喜阳生长周期短,根系浅,对水分要求不严,具有共生固氮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种植地块的土壤肥力的改良。岗梅则为多年生灌木,根系较深,对土壤要求不严。岗梅-金钱草套种可以避免二者对水、肥的争夺,一方面可扩大广金钱草的种植地块,以短养长,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提高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药材生产长短结合,经济效益显著。该种模式可借鉴到穿心莲-玉米套作种植。  

2.5.4罗汉果-砂糖橘立体套种模式  罗汉果为葫芦科藤本植物,当年种植当年收获,为广西地区特色道地药材。砂糖桔为广西的主要水果品种,市场销售前景较好。罗汉果套种砂糖桔,是近年桂北山区一项新型立体套种栽培模式。在砂糖橘种好后,选择扦插育苗的罗汉果早熟品种套种,种苗种下后即可搭建网棚,用杉木、杂木作支柱。每年9月下旬采果结束后,把罗汉果主蔓从基部剪断,然后把枯蔓清除及罗汉果块根挖除进行清园,以利砂糖桔生长。2年后解除套种,及时撤除棚架,以便进行砂糖桔管理。这种立体套种模式不但充分利用了土地,解决了山区发展罗汉果破坏森林资源的矛盾,而且也解决砂糖桔种植前2年的投资效益问题。  

2.6 西南地区  

2.6.1 主要气候特征及重要药用植物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地形以盆地和高原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及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是川药、云药、贵药等主产区。西南地区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川芎、川续断、川牛膝、黄连、川黄柏、川厚朴、川椒、川乌、川楝子、川木香、三七、天麻、滇黄精、滇重楼,川党、川丹皮、茯苓、铁皮石斛、丹参、白芍、川郁金、川白芷、川麦冬、川枳壳、川杜仲、干姜、大黄、当归、佛手、独活、青皮、姜黄、龙胆、云木香、青蒿等。该地区代表性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主要有川芎、附子等药粮套作轮作模式,黄柏-芍药间套作种植模式,麦冬-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三七、黄精、重楼等林下种植模式,大黄仿野生种植模式,天麻-冬荪循环种植模式等。因此,该区域适合发展中药材间套作和林下生态种植。  

2.6.2川芎-水稻水旱轮作模式

  川芎-水稻水旱轮作能够改变农田土壤生态环境,使农田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而且免耕稻草覆盖能起到以草增肥、保湿、调温、抗病虫等多重作用,有效减少农药、化肥和劳动力成本。由于稻草覆盖的保温、保湿、降渍、除草效果改善了川芎生长环境,当季川芎增产效果显著;同时由于川芎生育期较长,川芎生长期内稻草即腐烂还田,稻草的腐烂分解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而且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当季川芎和下季水稻的生长。另外,稻草还田避免了农民田间焚烧,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目前,该种植模式已在四川彭州、彭山等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发展成为种植川芎的主要耕种模式。 

 2.6.3黄柏-芍药间套作种植模式 

 黄柏树为高大的落叶乔木,树种生态适应性强,野生常见于野外荒坡上。黄柏-芍药间套作的生态种植模式已在贵州省安顺市等区域推广应用。芍药忌连作,在与黄柏间套作采收之后,可改换其他品种的药材继续与黄柏间套作。黄柏与芍药间套作在种植上可以形成田园生态综合体,种植区内形成景观示范,开展旅游休闲活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该种植模式可推广应用到黄精、重楼、白芍、麦冬、厚朴、太子参等中药材间套作种植。  

2.6.4 重楼林下种植模式  

重楼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有“宜荫畏晒,喜湿忌燥”的习性。随着野生重楼资源的不断减少,人工栽培已成为必然选择。目前,重楼除了大田栽培外,林下种植是其最主要的栽培模式,主要有天然林下种植和人工林下种植,并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林地宜以针叶树种,如马尾松、杉木等为主。林下种植为重楼提供足够的生长荫蔽空间,不仅能克服重楼单一种群种植的自毒作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使植物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提高重楼成活率。林木与重楼互利共生,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这种林下种植模式可推广应用到三七、天麻、黄精、白及、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的林下种植。 

 2.6.5 天麻-冬荪循环种植模式  

该生态种植模式是由周涛课题组提出并在贵州大方等地区推广应用。目前,天麻和冬荪在贵州大方地区种植模式主要以林下仿野生栽培为主,天麻-冬荪循环种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林下的杂草和枯枝落叶作为培养料,林下种植天麻可人为地为菌材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使蜜环菌旺盛生长为天麻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待天麻采收后,废弃的菌材又能够为冬荪的生长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这种循环种植模式不仅能获得与野生天麻品质相近的药材,还能增加冬荪的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2.7 西北地区  

2.7.1 主要气候特征及重要药用植物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西部等省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较为干旱,是秦药、维药等主产区。西北地区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当归、大黄、纹党参、枸杞、银柴胡、秦艽、红景天、红花、羌活、山茱萸、猪苓、独活、青皮、紫草、款冬花、甘草、黄芪、肉苁蓉、锁阳等。该地区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限制,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较为缓慢,但也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生态种植模式,该区域主要以仿野生和野生抚育种植模式为主,如甘草野生抚育种植模式、柴胡-玉米间套作模式、秦艽林药间作模式等。  

2.7.2甘草野生抚育种植模式  野生抚育是根据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及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其原生境或相类似的生境中,人为或自然增加种群数量,使其资源量达到能为人们采集利用,并能继续保持群落平衡的一种药用植物仿生态的生产方式。甘草道地产区主要是内蒙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在甘草野生抚育种植过程中,人工补苗和围栏管理是关键。通过人工补苗,提高荒地的绿色面积达到防风固沙的效果,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另外通过围栏抚育科学管理,科学采收,既能提高野生甘草种子产量,还可提升野生甘草资源蓄积量。目前,内蒙古的鄂托克前旗,新疆的阿克苏、喀什及宁夏的灵武、盐池已经形成大面积的人工围栏甘草。因此,在新疆、内蒙等道地地区开展甘草野生抚育种植,充分利用了药材的自然生长特性,大幅降低了土地和人工管理费用,而且能够获得高品质的近野生甘草药材。

  2.7.3柴胡-玉米间套作模式  柴胡按性状不同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目前栽培柴胡以北柴胡为主。柴胡-玉米雨季套种,既能遮阴提高柴胡出苗率,还能够显著减少病害发生,减少田地管理投入,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率。该模式不仅实现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结果调整,又促进了柴胡生产的生态化种植,形成了特色产业。柴胡-玉米间套作栽培模式已在柴胡主产区推广和应用,目前累计推广种植5万余亩。这种种植模式可推广应用到当归、党参、秦艽等中药材的间套作种植。  

2.7.4 秦艽林药间作模式  秦艽作为宁夏隆德地区的道地药材,由于人为乱垦滥采,其种质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该地区药农开始人工栽培,其中林药间作模式已得到推广应用。该种植模式不但提高了秦艽的出苗率、节约费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秦艽生长两年后种子极易落于地表,在杂草遮阴和足够的地表墒情情况下又可发芽出苗,长出参差不齐的秦艽植株,可选择性采挖,既提高了收益又能保护秦艽优质种质资源,扩大其种群分布和蕴藏量。 

 2.8青藏地区 

 2.8.1 主要气候特征及重要药用  植物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中西部、四川西部和甘肃西南部等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全年干旱少雨,是藏药的主产区。青藏地区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胡黄连、大黄、秦艽、羌活、甘松等。该地区适于耕种的土地很少,主要适宜发展中药材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种植模式,目前现有相对成熟的生态种植模式主要有如唐古特大黄仿野生种植模式和甘松仿野生种植模式等。  

2.8.2唐古特大黄仿野生种植模式  长期以来唐古特大黄主要依靠野生资源满足临床用药,但随着野生资源日渐稀少,部分地区开始人工栽培。唐古特大黄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一般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高原草甸土最好。在栽培过程中,建议选取优质种源,及时摘薹和培土,促进根部发育。培土能提高唐古特大黄产量和质量,改善其商品性状。另外,及时割薹对药材地上部分的生长非常关键。 

 2.8.3甘松仿野生种植模式  甘松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份的藏区海拔2 800~3 800 m以上的草地。目前甘松药材主要来源于阿坝州和四川甘孜州。采用甘松仿野生的种植模式不仅可以减少草地土壤中各种有毒物质积累和病虫草害,保护草地生态环境,而且可调温保湿增肥,降低肥料、农药和劳动力投入。在甘松种植时,选择海拔3 500 m左右的15~30°阴坡草地或有小灌丛分布的草地,平畦作畦。9月份种子播种后,于5月再出苗时方可移栽定植,并堆积腐熟杂草覆盖栽种行。堆积腐熟杂草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而且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甘松的生长。该种植模式可推广应用到胡黄连等中药材的仿野生种植。

上一篇:光伏板下种药材:两大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我国中药材种植模式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