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量易购第三方检测服务
中药的质量水平受到多个环节的的影响,种源、种植地区、种植采收技术、加工技术、炮制技术、储藏养护技术、调剂配伍、煎煮等环节其中一个不过关都会导致药效不达标或失去药效,本次就分享目前我国中药材采收及饮片产地加工环节情况,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一二。
一、中药采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道地中药材在非道地产区种植
目前中药材的道地性研究主要是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不同产地的药材进行有效成分含量分析,很多研究发现道地产区所产的药材质量要优于非道地产区的。如湖南道地药材陈皮中的橙皮苷含量较高,与其它产区的陈皮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产地独活中挥发油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资丘独活中挥发油含量要比浙江独活和川独活要高。为保证加工出的中药材质量,选择质量优良、稳定、可靠的原药材产区和道地的产地加工方法应是前提条件。但是随着信息化和物流条件的便捷性,很多道地中药材被引种到非道地产区,由于非道地产区的中药材价格比道地产区的中药材价格低,就导致非道地产区大面积种植道地产区的中药材,导致 道地产区的优质中药材在市场上无法与非道地产区的优质药材竞争,所以就逐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例如河南的地黄已经被引种到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产新后将鲜货运输到河南进行加工,加工后的地黄就称“怀地黄”,而实际河南已经不是地黄的主产区,反而成了加工集散地;再如四川江油附子,在四川江油地区种植、加工和炮制出来附子药材质量上乘,但是由于价格较高,现有种植面积又满足不了国内的需求,所以又被引种到云南的丽江和迪庆地区进行大规模种植,然后四川的商贩在丽江和迪庆地区收购后运输到四川江油进行加工,冒充江油附子出售,导致市场流通的江油附子质量存疑。
1.2 中药材不能按期采收
生长年限和采收季节也影响着中药材质量。古人就认为花、叶、根、茎、果实类药材各有其最佳的采收期。一般随着药用植物的繁茂枯萎和药用动物生长变化,其各部位所含的成分会存在规律性的变化。但某些特殊中药材则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明党参的最佳采收期就在春季。例如现代研究发现12 月份采收的白毛夏枯草药材中 Fe、Zn、Mn 的含量较 3 月、6 月、9 月采收的要高。选择合适季节采收不但利于采收加工,更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以近几年的连翘抢青现象为例。从2016年开始,临川政府一直出台通告,严禁农户提前抢青采收连翘,但是往往每年采收前,由于商贩提前抢货,诱导农户提前采收,导致抢青采收的连翘质量明显下降。为了提高质量,2020版药典新增挥发油含量检测用来遏制产地严重的抢青采收现象,但是2020年产新前,抢青现象依然严重,在连翘专家实地调研并发文呼吁不要抢青后,当地政府才出台“禁采令”,有效阻止了连翘抢青现象。由于连翘挥发油主要存在种子里面,如果提前抢青采收,种子尚未成熟或成熟度不够,将直接导致连翘挥发油含量不合格。在干燥过程中,要50℃以下低温干燥,避免高温烘烤造成挥发油的损失,然而产地加工杀青方式依然落后,能够工业化规范化加工的企业又少,导致产地加工出来的连翘药材质量问题依然严重。
1.3 产地采收技术依然落后
目前,内蒙、陕西、山西、河南、东北、甘肃等地可规模化的种植中草药的地区,根茎类药材部分实现机械化种植采收,而东南沿海、西南山区地区,由于山高坡陡,机械作业无法进行,目前无法实现机械化采收,只能依靠原始的人工采收方式进行,是当地制约中药材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福建江西等地的栀子,种植基本都是在半山坡地带,农业机械无法在山高坡陡的山坡运行,只能靠手工采摘然后用背篓背到路边进行用农用车辆进行运输;再如川黄柏的采收依然采用“砍树剥皮”的方式采收,虽然有科研机构推广利用“环剥”的方法,保持可持续发展利用,但是由于农户环剥技术掌握不到位,环剥后的黄皮树(川黄柏)容易死亡,并且费时费力,导致环剥剥皮技术在川黄柏的采收中推广失败,产地一般在砍伐前一年在待采收的黄皮树旁边种植一颗3年树龄小黄皮树,待小黄皮树成活后,第二年5-6月份砍掉旁边10年以上树龄的黄皮树,用来加工药材,基本实现补一颗砍一颗的黄皮树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1.4 新型采收技术落地依然困难
采收新技术方面,目前中药材采收技术的突破,主要体现在采收设备的更新迭代上,根茎类药材采收设备种类最为丰富,结合采挖根茎深度,链接对应马力的拖拉机,形成黄芪采挖专用机械、黄芩、板蓝根采挖专用机械、中药材灭茬机、挖掘机等替代人工挖药,能够较好地保持根茎类药材原有的长度,提升了采挖效率,提升了药材质量。但是不管是国内已经通过GAP认证的19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还是后期研究单位和政府出台的采收技术通则,90%只停留在文件中,实际落地实施的主体是农户,但是农户根本不知道相关的技术通则内容是什么,无法落地保证采收质量。主要原因是产地农户种植分散,基层管理难度大,再加上农户种植采收中药材的思想还停留在种植普通农作物的理念阶段,只追求中药材的产量,对中药材的质量意识极为薄弱。
二、中药材产地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法律法规
中药材产地加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于部分省份开始实施,并逐步向合规、规范方向发展。2019年8月6日,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支持医药产业高品质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允许部分中药饮片品种委托生产,鼓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发展优势饮片生产品种,提高工艺成熟度和产品质量,对部分煅制类、制炭类、发酵类等生产量和销售量小,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过程技术水平要求高、生产成本高的中药饮片品种,允许委托生产;允许企业采购趁鲜切制的中药材,对于中药材来源稳定,供应商审计评估合格,能够保证中药饮片质量安全稳定可追溯的,允许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采购趁鲜切制的中药材。2020年2月,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中药饮片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方案指出了探索创新中药饮片管理方式。针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外购趁鲜切制产地片的行为,省局将选取具有规范化种植基础的传统中药材主产区,开展净制、切制中药饮片委托生产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产地初加工和饮片炮制一体化的生产模式。2020年2月17日,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公告指出:大力推进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工作,制定川药标准、提高川药质量,培育川药品牌。支持企业开展川产道地的药材的多元转化,逐步形成川产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的企业产业化集群。将中药饮片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引导川产道地药材主产区开展规范化产地初加工。探索以川产道地药材品种为主的中药饮片委托生产试点,开展净制、切制中药饮片品种的委托生产。2020年,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公布关于《当归产地片(传统)加工技术规范》、《甘草产地片(传统)加工技术规范》、《党参产地片(传统)加工技术规范》、《黄芪产地片(传统)加工技术规范》、《红芪产地片(传统)加工技术规范》,并同步发布了当归、甘草、党参、黄芪、红芪5个产地加工片标准。对于初加工单位的要求基本与中药饮片GMP要求一致,无论从加工场所、加工机械和器具、卫生要求、操作管理要求、文件管理要求均提出明确规定。“当归(鲜制)(标准号:甘YCBZ2018-001)” 药材(饮片)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当归采挖后待水分稍蒸发后,除去须根和泥沙,清洗,趁鲜低温干燥,闷润,切薄片或厚片,低温干燥。按性状分别成为“当归圆片”、“当归全归片”、“当归头片”和“当归尾片”;“党参(鲜制)(标准号:甘YCBZ2018-002)” 药材(饮片)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党参采挖后,冲洗、趁鲜低温干燥,揉搓,闷润,切段或节,低温干燥。按性状分别称为“党参段”(长0.6~1.0cm)和“党参节”(长3~5cm);“黄芪(鲜制)(标准号:甘YCBZ2018-003)”药材(饮片)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黄芪采收后,除去须根和根头,冲洗,趁鲜低温干燥,揉搓,闷润,切厚片,低温干燥,按性状分别称为“黄芪圆片”、“黄芪瓜子片”和“黄芪柳叶片”。2020年7月1日发布《甘草(鲜制)加工技术规范》,规定了甘草采收及鲜货加工的方法、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包装、储存养护等,该标准适用于甘草的产地鲜货规范化加工(GMP生产企业)。
2.2、产地加工监管现状
2.2.1.监管无法覆盖产地小作坊切片/切段加工
中药材产地农户种植采挖后的鲜药材,部分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给药材市场及中药材小经营商,部分经干燥、挑拣、包装后销售于药材市场及中药生产企业,经检验合格后投入生产;但在部分地区,中药材产地加工发生在农户自家的院落里、小加工作坊中,将部分未经允许趁鲜切制的药材进行切片、切段等操作,部分加工设备、加工设施卫生条件不达标,生产出来的饮片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并且日常监管无法全面覆盖。
2.2.2.硫磺熏蒸、掺杂使假现象得到缓解但未根除
由于政府部门的监管,以及中药材生产企业提高药材标准门槛和检验技术,部分通过硫磺熏蒸做到保色、防霉等目的的中药材流通渠道减少,监管效果明显。但是中药材种植户的中药材,通过中药材小经营商流通,在该环节往往进行掺杂,小商贩根据市场需求,高含量药材掺入部分含量不合格药材供检验抽取,蒙混过关;产新药材加入长期库存质量下降的陈药材,以次充好;药材流通过程中,小商贩蒙骗种植农户,种植农户于药材中掺入非药用部位、掺入石子等现象频频发生,导致在产地中药材流通市场上,出现一些怪象,比如:黄芪、当归等扎把出售,采购者不能够拆把挑选等,药材掺杂问题的监管依旧需要加强,对小商贩的经营诚信度实施考核,引导产地种植农户良性发展,提高药材在流通端的质量监管力度。
2.3、工艺要求与设备不匹配,工艺理解和传递不到位
中药材产地加工品种有限,产地加工主要集中在GMP产地单位与生产农户处,加工工艺要求的设施设备与产地小加工厂、种植农户的设备差距明显,严格执行力度偏弱。其次,产地加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培训人员,操作人员对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的理解有难度,工艺传递和指导不到位,导致加工的中药材规格和外观性状等的品质不一样。
三、工艺创新案例
以灯心草原药材生产为例,采挖后的灯心草经过干燥后,湿润后进行剥心,传统以人工拿针进行逐条取心,后经过改造,以机械取代,生产效率提升20倍;桃仁、苦杏仁、酸枣仁等在加工过程中,因果肉腐烂、堆积等问题,易造成黄曲霉毒素超标,传统设备效率低,堆放过程中易发生霉变,现在采用高压水枪冲刷果肉,果肉冲洗干净后及时干燥,减少堆积时间,采用冲刷果肉、破壳、取仁、干燥同步完成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霉变风险。再通过引入毛发分离、金属探测、色选分级设备,能够较快完成中药材的分级筛选,挑除非药用部位和其他污染物等,有效地保证产地生产的中药材质量安全。
四、中药材采收期新方法成功案例
产地科学种植采收方法缺失。紫苏梗2015版药典要求含迷迭香酸(C18H16O8)不得少于0.10%。但药材产地因生产问题导致大量紫苏梗含量达不到药典要求。在河南商丘紫苏产地,药农种植紫苏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质量问题。紫苏叶、紫苏子和紫苏梗都是药材,由于紫苏子的经济效益要高于紫苏梗,因此产地大多药农更愿意收取紫苏籽,紫苏梗只是紫苏籽采收过后的附带产物,但因紫苏籽采收较晚,此时采收的紫苏梗迷迭香酸已降至最低,甚至检测不到迷迭香酸(C18H16O8),导致紫苏梗含量不合格;其次,药农仅凭经验生产,对药材的质量意识淡薄,从未有专业人员和科学的试验方法来解决生产问题,对紫苏的采收管理只是按照普通农作物的采收管理方法,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有人通过实验发现,紫苏梗中迷迭香酸含量从7月底开始上升,并于8月9日达到最高,随后降低,在9月13—28日期间有一个较高含量稳定期。找到最佳采收时间后,规定紫苏梗的采收时间必须控制在9月13到9月28日之间,干燥方法必须是阴干,并在产地进行推广,解决紫苏梗含量不合格的问题。
五、建议
1.完善中药材质量评价标准,对道地中药材和非道地中药材的原药材、加工品、炮制品和饮片进行特征图谱研究,制定优质道地中药材的特征图谱和评价标准,实现道地优质药材的优质优价。2.鼓励企业到道地产区共建联建中药材种植、加工和仓储基地,对有种植基地并采购基地优质中药材的中药生产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成药及饮片的优质优价,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促进中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健康。3、各大药企自建或使用第三方追溯体系,实现每批次药材从农户到药企的全流程透明监管,做到每个环节有担责者,对质量不负责的单位或个人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