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大批发市场的天价和地价现象产生的原因,要从中药材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的特殊性去分析研究。这是一块特大号的蛋糕,不能一口吞下去只能把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首先研究中药材商品使用的特殊性,由其使用的特殊性造成消费需求的刚性,由其需求的刚性造成价格这个龙头象一匹无法控制的野马,从而造就了中药材大批发市场上多了无用的地价和少了不行的天价。
一般商品需求刚性和弹性的概念很容易理解。比如水果,是一般消费品,市价上涨必然导致需求减少,需求减少于是就抑制了市价的进一步上涨。这就是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功能。就象人得了感冒病毒引起人体发烧,而为体发烧促使人体增强抗击感冒的能力。从而抑制人体继续发高烧。具体分析香蕉,正常市价2元,一个家庭每个星期买5斤,如果香蕉市价涨到10元,这个家庭每个星期只买2斤,于是由于需求减少而抑制香蕉市价不可能暴涨到100元;如果香蕉价下跌到1元,这个家庭每星期买8斤,于是由于需求增长抑制了香蕉市价使其不可能暴跌到1分钱。由此,我们要以清楚地看到市价变化引起需求变化。这种需求因价格变化而变化,称之为需求弹性。
用于治病救命的中药材,它的需求缺乏弹性,而是刚性的。因为,中药材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它不是一般消费品,而是特殊商品,是治病救命的,一般说,人们不会因为药材降价了,没病吃点全家药,因为药不是吃着玩的。所以说,药材的需求是刚性的,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比如说,治流感和肝炎的板蓝根,每公斤4元,年需求8000吨;价格上升到12元,上涨3倍,年需求还是8000吨;价格下跌为2元,年需求还是8000吨,它的需求是刚性的,缺乏弹性。
中药材的需求是刚性的,少则市价涨到天上,需求也不会减少;多则市价跌入低谷,需求也不会增加,所以中药界才有“中药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宝”的口头禅。所以才有黄金有价药无价的俗称,它是多么生动多么准确地概括了中药材市价“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特殊性。
中药材大批发天价和地价是由中药材使用的特殊性决定的。这种特殊性是中药材大批发天价和地价形成的内在原因,而天价和地价不过是这种特殊性在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
中药材需求刚性论是中药材大批发储备、囤积、压货、炒作的基本出发点,是中药材在市场经济中储备可行性的基石,是大货理论不可动摇的舞台。
但是,中药材的使用又具有多样性,作为治病救命的药材需求是刚性的,但是,当药材一旦不是作为药品使用而是作为保健品、调料、食品、化工原料等使用,那么它的需求就不是刚性而有弹性的。比如枸杞子,是药食两用品种。目前枸杞子市价大降,由1999年初的18元跌到12元,如果再跌到8元,那么虽然枸杞子作为药用用量不会因降价而增加,但是作为保健食品肯定会增加销量。由于销量增加,枸杞子的市价不会出现地价。同样,山药也是药食兼用品种,山药片作为保健品的销售占很大比例,当山药市价上涨,作为药品的需求不会养活2,但是,如果市价过高,作为食用就要减少,食用部分改为药用,所以,山药的最高价格不会出现天价。
理论永远是灰色的,只有实践之树常青。中药材大批发的实际操作,每一个品种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又极其复杂,我们应当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学习和研究中药材需求的刚性理论,是揭开中药材大批发市场天价和地价之谜的金钥匙之一。(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