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的基础,而中药材收购又是药材生产的瓶颈,可以说,收购是中药材生产迈向流通环节的第一步,最为关键的第一步。经营中药材,就要研究中药材的收购,所以将有关中药材收购的问题展开,供参考。
一、中药材收购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药材收购历经苍桑,几经变迁,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收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交替时市场短缺收购;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过剩收购。
1、计划收购
1949年至1984年,总体看是计划收购。中药材的收购是国家由上而下层层下达品种、数量、收购价格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不允许擅自确定计划外品种,或变动价格。由各级药材公司执行。县级药材公司的中药材收购站或其委托的农村基层供销社收购站面向农民进行。任何其他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插手中药材的收购工作。垄断收购曾经使各级药材公司创造过辉煌的业绩。
2、市场短缺收购
1984年至1996年中药材市场放开初期,一方面原中药材流通的主渠道国营各级药材公司收购能力由强到弱,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份收购由弱到强,但是都是在总体供不应求的态势下,当然这中间由于中药材市场有其特殊的变化规律,其中1989年和1992~1993年供大于求,但是中药材的收购还是收益较大,其中,特别是北方野生药材收购,特别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偏远地区,收购价格比市场价格偏低,不论是国营药材公司的收购站还是个体商贩(产地药贩和市场行商)都有利可图,大多挣钱,风险不大。特别是安国和亳州市场的行商,直接插入产地收购调回市场,有一大批人发了财。1995年安国市场由复苏攀向繁荣,北方野生药材价格上扬,防风市场价18元,内蒙乌兰浩特的大石寨收购价格8元,毛苍术市场价格2.8元,产地收购价格1元。扣出各项费用资金回报率达到100%。当时从产地收购再调入市场为什么那么大的利润呢?1、短缺经济的大背景大气候。2、中药材大周期处于市场上升的繁荣期。3、通信落后,产地没有程控电话,产地不知道市场行情已经涨价。4、交通不便,偏远的中药材产地,很少有药商深入,直接面对药农收购。没有竞争。5、大的中成药生产厂家、外贸公司、外商,都刚刚进入中药违禁物品集散市场,极少深入到中药材的产地,所以产地少竞争,市场有客户。
3、市场过剩收购
1997年至2005年在全国商品供大于求,中国经济进入了相对过剩的大趋势之时,中药材市场的大周期正由高峰下滑并逐渐进入谷底,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大多数中药材品种都是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或价格忽升忽降,卖货的比买货的多,卖货难。中药材进入了竞争中残酷的时期,经营者收购有赔有挣,很多人赔得比挣得多。1999年春天收购红花、鳖甲等赔进上百万都大有人在。1999年夏天产地收购白鲜皮、赤芍、玉竹等的个体商贩赔了。很多靠收购中药材发了财的药商都叹息:收购中药材谁干谁赔!
我认为目前处于市场过剩收购阶段,特别是过去三五年中药材大宗的家种品种不是一般的生产过剩,而是严重的过剩,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过剩,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的过剩,社会可供量大于社会需求量的,要三五年时间来消化。虽然今年上半年80%中药材价升但是多为向成本回归,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未改观这一点,务必请药友注意!
二、中药材收购现状
目前中药材的收购出现了很多变化,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是我们制定的收购策略的客观依据。
1、产新时地区差价几乎等于零
中药材产地和市场之间的距离贴近了,原来通信不灵、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中药材产地,现在有了程控电话、手机和公路,行情都是公开的,药农和产地小贩都知道最近市场的行情,收购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地区差价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市场价格比产地收购价格还低。
2、吃收购饭的中间商难做
由于大的中成药生产厂家到产地建立中药材原料基地,中成药工业直接和药材生产者的合作,抛开了专门以收购为职业的中间商。陕西搞的丹参基地、北京山区搞的黄芩基地,都是上万亩的规模。河南厂家从铜陵直调丹皮,陕西厂家从新疆调运红花等等。还有外商,特别是南韩商人进入中药材产地购进桔梗、北沙参、生地等。大户抢了小户的饭碗,生产者和外商抢了流通商人的饭碗。
3、收购价格飘忽多变
产地收购价格,在产新时,有的先高后低,有的先低后高,有的忽高忽低。原本,中药材应该有季节差价,由于中药材供大于求,各单品种的价格走势千变万化,所以收购风险很大。
三、收购建议
1、明确地提出以盈利为目的
利小小干,利大大干,亏本不干。以这个原则做指导方针。搞多大规模,多少个品种,不是产什么品种,我们就收什么品种,产多少品种,我们就收多少个品种。我们不能再走计划收购的老路子,也不能走市场短缺收购的老路子。遵照市场过剩收购条件下,竞争取胜的原则进行操作。不是小而全的收购,而是专业化经营,只操作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的品种;只收购质量比对手要高,成本要比对手低的品种,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2、预测先行
以周密而连续的市场调查,大致准确的市场预测为前提,精心选择可收购的品种,确定收购数量和价格。
3、收购品种少而专
收购过多的品种不符合专业化经营的原则,调查预测不可能面面俱到,市场的购销渠道不可能条条打通。小而全是计划收购的做法。要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只经营几个品种,而占领全国市场较大的份额。这样才能集中力量(人、财、物),打一仗胜一仗。作一个品种,做好一个品种。
4、收购方法灵活多变
要适应市场市价多变的特点。如果某品种市场价格先高后低,那么"打尾",先停后收;如果市场价格先低后高,那么"打头",先收后停;如果市价马鞍形,去头去尾吃中段;如果产新期高产后低,那么,先按兵不动,产新结束后再收拾残局;如果紧缺,在产新前提前抢购等等。但是不管市价多么千变万化,只有一个原则不变,为利而收,以变应变,当然做到预变先变,最为理想。
5、代理收购
大药厂、市场大囤积商和炒作庄家等深入到主产地收购。当地药商可作为代理只收取手续费。薄利多销,勤进快销,零收整卖。这样风险小业务大累积利润不见得小。
6、收购囤积
不失时机,能够抓住一个品种,以自己绝大部分资金在产新时收购而在产后市场"热而发烧"时出售,来一次暴发,那是机遇。当然好运气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那就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