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囤货炒作的中药材暴利时代终结!

发布时间:2025-04-13 阅读:1005

一、政策背景:从“狂飙”到“退烧”,中药材市场迎来强监管

近年来,中药材价格屡现“过山车”式波动。2023年至2024年,党参、当归等大宗药材价格暴涨超400%,甚至出现“药厂不敢拿货、患者吃不起药”的怪象。这一乱象背后,既有资本囤积炒作,也暴露出产业链的盲目扩种、种植成本攀升等深层问题。

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从全产业链角度系统部署,要求严打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并推广“产地仓”模式减少流通环节炒作。此前,亳州、甘肃等药材主产区已通过行业协会发布倡议书,明确禁止经营者串通涨价、操纵市场。

二、市场乱象:囤货炒作如何让“良药”变“苦口”?

1. 资本“炒药”,价格虚高。部分投机者利用中药材生长周期长、产地集中的特点,大量囤积党参、当归等品种,制造供需失衡假象。例如,2024年酸枣仁价格一度飙至每公斤1000元,后因资本撤离暴跌至330元。

2. 流通环节层层加码。中间商通过篡改产地信息、伪造检测报告等手段哄抬价格,甚至将山东大棚人参伪装成“长白山野生药材”,牟取暴利。

3. 终端“高买高卖”,患者买单。尽管地头价已回落,但药房因库存高价药材,患者仍面临“一周药费涨三倍”的困境。

三、政策“组合拳”:如何终结暴利时代?

1. 严打囤积炒作,建立价格监管闭环。国家发改委曾要求经营者“限期限价限对象销售”囤积药材,并依托全国中药材追溯平台,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透明化。例如,甘肃查获的100万公斤党参被强制以限价出售给药企。

2. 推广生态种植,优化供给结构。国务院文件提出发展道地药材、推进生态种植(如苍术与玉米间套作),减少盲目扩种导致的供需失衡。

3. 强化全产业链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修订后,要求饮片企业整合小作坊,推动生产标准化。例如,广东普宁某企业通过兼并建成全自动车间,杜绝硫磺熏蒸、染色等乱象。

四、效果初显:药价回归理性,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价格“退烧”:2025年3月数据显示,42种中药材价格下跌,天花粉跌幅超20%,当归、白术等大宗品种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质量提升:溯源系统上线后,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药材种植记录,药渣回收违法案件同比下降76%。

企业转型: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模式,降低种植成本,减少中间商囤货空间。

五、未来展望:从“治标”到“治本”

专家指出,中药材价格稳定需多方合力:

政策层面:完善价格指数监测,动态调整种植规划,避免“退药还粮”导致的供应短缺。

产业层面:推动机械化采收(如党参采挖成本降低)、发展中药创新药以提升附加值。

消费层面:消费者需警惕“低价陷阱”,选择有溯源码的正规产品。


中药材暴利时代的终结,不仅是价格“退烧”,更是行业从粗放走向规范的里程碑。唯有守住“质量生命线”,才能让千年中医药真正成为百姓的“健康守护者”。


注:部分信息来自中药材天地网,药通网及网络看法等。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价格单位若无特别注明,均为公斤价。


上一篇:百元益智仁,是“起点”还是“终点”?

下一篇:红花迎产新价格却逆新上扬 后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