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期,有观点认为,我国黄精产业由于种植业的过度发展,且质量下降,黄精产业正在经历变局,为此,小编综合各方面信息,对次进行探讨和分析。
小编认为,黄精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经历了快速扩张,但伴随种植规模的激增,产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以下将从供需关系、质量标准和产业链优化三个角度,结合市场数据与政策动向,分析黄精产业是否已进入变局拐点。
1供需失衡:从“短缺红利”到“扩种隐忧”
黄精产业的快速发展始于野生资源枯竭与市场需求激增的双重驱动。野生黄精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70%骤降至2018年的10%12,而人工种植面积在政策扶持下快速扩张。例如,湖南、安徽等主产区2023年种植面积分别达12万亩和10万亩,贵州铜仁等地甚至通过“药蔬轮作”模式提升亩产效益。然而,这种扩张并未完全匹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一方面,需求端呈现多元化增长。黄精的应用从传统中药饮片扩展到保健品、食品(如黄精面、黄精茶)及出口市场,2025年石柱县黄精制品已出口至11个国家,新加坡等地的订单增长显著。
另一方面,供给端面临产能释放滞后。黄精生长周期长达3-5年,2018年后的扩种潮直到2023年后才逐步形成产量,导致短期内局部地区出现“阶段性过剩”。例如,贵州印江2024年黄精产量达2600吨,但鲜货价格从每公斤19元降至17元,部分农户收益承压。这种供需错位表明,单纯规模扩张难以持续支撑产业红利。
2质量困境:标准缺失与产业链脱节
2.1种植技术参差导致品质分化
黄精种植门槛低但精细化要求高,粗放式管理导致药用成分不稳定。例如,粗放种植亩产仅3000元,而精细化种植可达6万元,但后者需每亩投入2万元且依赖专业技术。许多新入行农户因技术不足提前采挖,导致黄精有效成分含量低于药典标准,加剧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据2023年的调查数据,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的黄精占比不足30%,部分产区甚至因霉菌污染被迫采用“药蔬轮作”改良土壤。
2.2 产业链协同不足制约价值提升
尽管深加工产品(如黄精面、含片)拓展了消费场景,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例如,湖北崇阳的300亩基地虽实现亩产值2万-3万元,但产品以鲜货和统货为主,深加工占比不足20%3。此外,品牌建设滞后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如云南“滇黄精”与湖南“多花黄精”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进一步削弱议价能力。
3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破局路径
3.1 强化标准体系建设
需建立从种苗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标准。例如,贵州通过《民族医药发展条例》规范种植,并投入2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升级,此类措施可推广至全国。同时,应推动“道地药材”认证,如丽水莲都区依托高海拔生态优势打造“仿野生黄精”,其药用成分含量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3. 2深化产业链融合
延长产业链条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石柱县通过“育苗—种植—加工—研学—旅游”的全产业链模式,将亩产值提升至4万元,并带动出口增长8。此外,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抗衰老保健品、美容制剂)可打开增量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黄精保健食品注册量达351个,但功能性细分不足,未来需加强靶向研发。
3.3调控种植规模与区域布局
政府应通过动态监测引导理性种植。例如,对盲目扩种地区暂停补贴,并扶持优势产区形成集群效应。湖南新晃通过“黄精交易市场”集中资源打造交易中心,年交易量占全国黄精交易总量的1/6,有效的消化了本地产能并辐射至周边区域。
结论:拐点已至,但非终局
黄精产业确已步入结构性调整的拐点,但这一拐点并非衰退信号,而是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契机。通过标准提升、技术赋能与产业链整合,黄精有望摆脱低水平竞争,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实现可持续增长。未来3-5年,具备技术储备与品牌优势的企业将主导市场洗牌,而跟风种植者则可能面临淘汰。产业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将“数量红利”转化为“质量红利”,从而在供需再平衡中重塑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