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敏欢砾愉
当前,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议题备受关注。有一种观点指出,我国或许错过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黄金时期,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四万亿财政计划所产生的长尾效应。该计划对产业结构产生了持续影响,甚至呈现出一定的势能反噬。
在此期间,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得以推进,一定程度上使集体人性中的“赶风口”行为趋于常态化。以互联网经济为例,其借助基建带来的基础设施优势,通过低附加值的工业生产及其服务的规模化运作,迅速占据市场,实现行业垄断地位,并不断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低位。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若双方之间的博弈未能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其中,关键在于政府,特别是立法与执法部门,能否切实构建、完善并落实诸如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劳动者权益保护、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等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经济确实存在陷入滞胀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房价与低收入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国民经济由实体领域逐渐向虚拟领域倾斜,经济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坚实支撑,转而借助杠杆手段凭空创造出大量金融债权。一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经济风险将急剧增加。违约现象可能形成连锁反应,严重冲击金融信用体系。届时,大量货币将从房市、股市等资本市场流出,涌入社会消费和需求领域,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直至出现滞胀局面。
将金融市场的投资数据纳入消费指标以调控宏观经济的举措,引发了诸多争议。部分观点认为,这一做法有“掩耳盗铃”之嫌,其目的在于掩盖消费数据的疲弱态势,例如近期提出的“金融消费者”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消费数据上升的表象。
自2022年以来,我国的M2增速远超以往水平。尽管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实施了信贷投放,但货币流动性降低的风险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我国超发的货币只能在金融市场中空转,难以有效抵达居民消费端。随着美元降息政策的推行,我国面临着资本外流的挑战,投资过剩现象逐渐凸显,金融泡沫开始滋生。资产价格不断缩水,经济萧条的风险随之而来。
我的个人观点是,我国并非错失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最佳时机,而是面临着亟待全方位体制变革的重大挑战。
从经济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三大困局:楼市泡沫、实体萎靡与债务危机。
首先谈楼市泡沫问题。自2022年起,房地产市场持续呈现走弱态势。一旦楼市泡沫破裂,资产将大幅缩水,必然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房地产行业走向债务危机,主要源于早期发展理念中过度注重增量开发,而忽视了存量盘活。这使得行业长期处于高周转状态,绝大部分开发商为追求快速发展,纷纷高杠杆、高负债开发。一旦经济形势下滑,销售不畅,资金链断裂,房地产行业极易出现普遍的债务违约现象。鉴于信贷机构的运作模式,房地产行业的债务与银行理财、保险等金融部门的风险紧密相关。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债务危机,将直接冲击整个社会的金融系统,甚至可能引发金融海啸。
那么,如何在系统性风险爆发之前进行有效的防范与化解呢?
其一,建立房地产行业内部的风险评级机制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状况、项目运营、市场前景等进行深入评估,为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提前识别并防范潜在风险。
其二,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信贷状况良好的房地产企业提供减税降费政策。针对其短期或即将到期的债务,实行展期或者免息等优惠措施。同时,要明确政府内部各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的职责与权力,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与监督。
其三,转变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思维,从原先的增量开发主导转变为存量盘活主导。通过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租赁住房建设等方式,提高房地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然而,这些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于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程度。特别是在风险评级和减费降税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各部门坚定落实的决心。
接着看实体萎靡的现状。近期,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实体经济和制造行业的出口前景普遍感到忧虑。从统计数据来看,实体经济的复苏状况远不及预期。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外贸行业利润不断受到侵蚀,我国的制造产业升级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可能以失败告终。
在出口领域,产品销量虽有增长,但利润却大幅下滑。面对出口提价的困难局面,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低员工福利、裁减人员、增加员工工作量等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员工之间内卷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
此外,我国加入自贸协定本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但部分人士认为,从当前情况来看,自贸协定在政治战略层面的意义似乎大于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其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我国贸易增量已接近天花板;二是我国市场要素的流通程度尚不完全符合自贸协定的要求;三是若允许以资本为主的市场要素在自贸协定国内自由流通,可能会加速国内资金的外流,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进而使对外的金融防火墙受到冲击,引发系统性风险。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首先,我国的贸易增量仍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随着新兴市场的兴起和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有机会开拓新的贸易领域和市场份额。
其次,通过深入推进体制改革,能够打破市场要素流通的障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满足自贸协定的条件。
最后,只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增强主权信用,就能稳定国内资金,防止资产价格下跌,实现高水平的开放,避免触发金融系统性风险。
最后重点说债务。近年来,金融持续扩张,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或落实不到位,导致社会各行业收支不均,使得债务结构趋于不良状态,加上货币传导机制因生产资料分配制度和基于货币政策的干预,导致企业和居民的债务高企,除此之外,纯制造业及纯制造业及服务业,具有低工业附加值的特性,于是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就势必依靠金融系统。
得益于金融扩张,然而叠加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导致非高附加值的工业生产所需的债务具有巨大的势能效应,综合包括实体经济等在内的各运作系统的问题,形成相当大的系统性风险,
另外,还有其他涉及制度的外部性问题,也同样可以影响其系统的运作正常。比如教育体系的着重点在于人才培养的数量而非质量,必然导致创新的动力不足。
虽然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抱有希望和乐观的信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应对经济危机这类突发状况的完全准备。
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假设我国经济发生系统性危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
首先,社会层面的大量债务违约,信用债频频暴雷,金融系统性风险由局部传导至全局,导致金融系统内部的各部分发生连锁反应。
其次,以在整个金融系统的信贷举足轻重的信用债暴雷,或银行的破产为开端,导致整个社会的货币流动性随之收紧。由于风险传导的速度远超补救措施的落实,加上社会由来已久的风险累积,央行已无任何有效办法加以挽救,击穿整个金融系统防火墙,传导至整个社会,最后由所有人共同承担后果。然后企业部门破产,导致资产缩水,居民部门断粮导致消费萎靡,拉动整个房地产的泡沫破灭。
企业的资产配置有一大半在房地产,而居民的更甚,不仅在于资产配置,还在于房贷这一类金融产物,所以又是一大风险。只要传导到引爆,金融防火墙就彻底击穿,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叠加资产通胀和消费萎靡的现状,必然陷入长期滞胀或是大萧条的局面。
分析完经济危机极有可能出现的形势,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经济危机发生的底层逻辑,以及其最根本的原因。
目前我们改革的动机陷入了货币、信用、财税发生在现实层面的抉择悖论,人民币发行的锚定物由原先的外汇储备逐渐转移至国债,从这一点可以从侧面看出,我国的实体制造业正处于萎靡阶段,订单量上升,利润率反而下降,这些金融债权绝大部分是基于土地财政,也就是政府用于土地开发的专项信用债,本质上是基于房地产行业的价值锚定,俗称土地金融本位。
一旦房住不炒,就会造成房地产行业的利润见底,导致其现金流枯竭,势必传导至金融系统,地方无法再继续维持土地财政的收入,专项债偿还能力下降,随之传导至金融系统,金融系统接受到以上风险,却无力改变货币的传导走向,所以只好暴雷。如果任由房地产泡沫膨胀,又会酿成资产暴跌的风险,届时海量货币涌入社会消费需求端,必然引发剧烈的通货膨胀,由此导致货币贬值,甚至社会信用破产。
为今之计,想要化解经济危机,我们需要分短期和中长期两条路走,短期乃是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制度改革,构建并完善一整套基于全民的产权制度和税收制度,构建基于国家权利的货币金融机制和财政制度,中长期乃是开放思想市场,明确一整套由全民的权利意识及其意志所构成的社会互利原则,完善自由交易和公平竞争的社会管理制度。
总之,大家这两年尽量保住现金流,投资切记谨慎、谨慎、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