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1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闭幕,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质量控制综合评价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成果获得唯一一座创新金奖,这也是历届工博会上海地方高校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特别是中药领域的关注不断加大。由于当前中药材产业供求失衡、质量难控和监管乏力等现象依然存在,从而导致中药的“质量不可控,安全不可靠”。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分析方法不科学、不规范,对照品短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行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均将中医药的标准化列为优先主题。
与此同时,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思路、新技术与新方法。然而,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于中药质量标准的制订,尚需要方法学的系统评价和交互验证。另一方面,如何借鉴、运用这些技术,并与传统中医药理论、传统经验鉴别有机结合,实现中药标准的科学化、先进化和国际化,是中医药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化学对照品是中药定性、定量分析、质量控制的物质基础。对照品种类少,供应不足,是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的主要矛盾之一。
针对这些需求和矛盾,中医大王峥涛教授领衔课题组进行了“中药质量控制综合评价技术创新及其应用”研究,以过去对中药品种资源调查、活性成分研究和质量制订的科研成果为鉴,综合运用本草学、形态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等先进手段,重点解决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构建中药质量标准综合评价技术服务平台。在国家、地方、企业标准中得到体现,建立了34种药材、25种饮片、2种制剂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向海内外125家大中型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质量标准技术服务,覆盖全国含港、澳、台的30个省市区。太极集团、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上海华宇药业、金陵药业等通过中药质量标准提升,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产值和利润显著提升,促进了中药产业链发展和国际化进程。该项目发表包括91篇SCI论文在内的论文212篇,获专利授权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