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产业多年来“走出去”的奋力呐喊,近日看见有新闻报道德国拜耳以36亿元完成对中国滇虹药业的整体收购。外资进入中药产业,这是为什么?中医药文化发达了,还是“老虎”来了?中医药股会不会荡起涟漪?忍不住,为各位看官说道说道。
外资进入中药产业,这是为什么?
看历史数据,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的数据,2010年跨国药企在中国医药市场占份额27.7%,大约被25家跨国制药企业占据,而剩下72.3%市场,由8000余本土药企瓜分。
目前外资药企加速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各个端口,不仅持有短期获利倾向,更是一种长期“潜伏”。为什么?可以理解为,为了跟踪中国政策趋势、增加新药试验病源、争取区域监管认同,并为未来研发和药品推广打造基地、构建网络。像日本津村制药生产所谓汉方药,年销售额约人民币49.57亿元,就是例子。
中医药文化发达了,还是“老虎”来了?
据中药材天地网专业人士看法,民营企业被外资收购并非坏事,但这并不代表民营企业在并购中会盲目地“崇洋媚外”。民营药企无论是被外资或国营药企收购,又或是民营药企之间的兼并,这一“嫁”一“娶”之间都是双向的。
外资涉足中药行业,可怕么?其实并不可怕。外资的加速进入势必加剧与国内药企的竞争。“国字号”企业因为享有政策扶持、资金优势在国内进行大范围“圈地”,但在市场灵活度上略逊一筹。民营企业尽管胜在效率和服务上,试图打开新的局面,可是同“国字号”企业和外资药企竞争中,面临资金瓶颈,需优势互补。此外,外资企业欲分羹中国市场尚需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本土市场、企业文化、政策法规和消费习惯等。
中医药股会不会荡起涟漪?
投资者都在追捧大盘蓝筹,今年以来医药股显著跑输大盘,医疗健康板块的表现却并未令投资者满意。但话说股票如果要涨,主要还是要依靠公司的变化。变化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治理结构、业绩增速、外延并购等,像有基本面支撑 估值具吸引力的蓝筹股就是好事。西医药产业“航母”“杀入”中药产业时,可谓有了变化,也有了基本面支撑,或引起“蝴蝶效应”,搞不好涉及外资进驻的中医药股会一飞冲天哦。
从大势来看,药物有着永久的需求,所以,国内的医药生物行业还具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西医药产业“航母”“杀入”中药产业,从一方面来看中医药文化,还是存在巨大价值的,并得到认可,是个好事。并不是某些专家、学者所说的无用,但中医药的文化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支持。为什么会有无用论的说法?原因太多,简单一句话可理解为缺乏规范,发展缓慢。缺乏规范,导致假冒伪劣数不胜数,遵循那句话药材好药才好才是王道。
笔者就从制作工艺来说一说,所有的传统工艺都一样,虽然文字的描述干瘪而且看似简单,但实际的操作却是有着许多的禁忌,对技巧的要求极高。中药材原料和制作品质等体系建设不好,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一直以来,中草药在贮藏过程中常常用到硫磺,因为硫磺熏过可以防虫。特别像新闻媒体这些日子重点关注的宁波硫磺熏蒸事件,“传统加工使用石灰,不过早就淘汰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浙贝熏硫初加工做为一种新技术开始在贝农中推行。相比石灰贝母,用硫磺熏蒸出来的贝母药性更好,颜色更白,保存时间更长,一般熏一次可以保存2-3年,且药性也不会改变。浙贝母原色为淡黄色,使用硫磺熏蒸后就变成雪白,卖相更好,因此比石灰加工的浙贝母更容易销售。
2011年,宁波鄞州区开展了浙贝母无硫化治理工作。当地大部分贝农响应政府号召,在初加工过程中放弃了“硫磺熏制”法而改用已被淘汰的传统工艺石灰初加工。不过令贝农没想到的是,他们响应政府号召换来的却是产品价格下跌和市场的不认可,无人要货,造成滞销。就去年,石灰加工的贝母比用硫磺熏制的贝母收购价每斤便宜5元,最后还有30多万公斤没卖出去。
而有一部分偷偷使用硫磺熏制浙贝母的药农手中的贝母却很快就脱手了,而且价格还不低。由于使用石灰加工浙贝母的滞销,贝农对政府也产生了诸多埋怨。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实际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当所有人都认为硫磺熏蒸药材是不对的,有害人体健康的时候,政府和药农也意识到社会对药材质量、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判断市场会需要一批高品质的药材,需要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道地”药材。但是在所有人信心满满的时候却来了个不好的坏消息,市场并不认可这样外貌不好看,颜色普遍看上去较灰的浙贝母,经营商、药厂、医院需求的是色泽雪白、药效、储存时间均好于传统工艺初加工的熏硫浙贝。造成这样的原因有经营商、药厂、医院的不负责,迎合市场需求,赚取黑心钱。但最大的原因却是老百姓对中药材的认识不足,只能从外表上感知鉴别,卖相更好的或黑心销售商虚伪介绍的就受到了欢迎,因此一条自我的鉴别优差体系就形成了。往往这样的自我鉴别体系导致了真正好药材除专业人士外,平常百姓乃至药农多无法判别,造成了好坏难分的局面。正因为市场末端的这种需求导致了中间环节供求的质变,形成了市场需要的,能够赢得药材消费者承认的,才是正确的错误理论。而这样的错误理论信息最终通过层层传递到达了药农手中,药农为了手中的药材能够换成钱财,为了利益而迎合市场,最终往往会改变传统生产加工模式,不再从药效和质量安全上面考虑,而是直接采取简单,低成本的加工方法方式。这一问题长期存在,目前却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