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大数据将引发中医药革命

发布时间:2015-01-12 阅读:1185

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称为“咬牙跺脚赶进度”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4年12月29日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负责日常事务的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医药项目办公室亦同时成立,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任该项目领导小组组长。据悉,中心将尽快完成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人员、设备和技术整合,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中医药数据支撑平台与管理服务共享体系,担负起国家级中医药数据中心的责任。

据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介绍,在未来两年的一期建设中,中心将把中医药数据资源建设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体制与机制建设,把中医药现代文献数据资源、古籍数据资源以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数据资源进行整合,为中医药数据资源的收集、存储、检索和分析利用提供服务;全面采集长期积累的临床科研数据,实现临床科研数据的持续积累、有效集成与应用;制定不同的数据发布策略,根据不同临床科研的研究需求,向国内外提供各类数据及其产品的共享服务,实现数据共享;研究制定中医药临床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开展中医药临床数据研究与应用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等。

中心的成立宣告这样一个事实——拥抱大数据,中医药来啦!

大数据将引发中医药革命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这是世界第一家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公司——美国Gartner公司对大数据给出的定义。随着技术的进步,海量的数据不再淹没在纷繁的世事中,而是通过强大的计算系统被搜集、被分析,进而被人们洞察其中的奥秘。

大数据技术一经问世,便翻天覆地地改变着各个行业,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医药领域。“2009年甲流肆虐,美国谷歌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出美国甲流的状态,并且画出美国甲流50多个州的流行示意图。事实证明,谷歌公司的预测和后来发生的真实情况非常接近。”张伯礼认为,大数据在新药研发、医药政策制定、个性化医疗服务等方面大有可为,对复杂的中医药来说尤其如此。“我们的药材价格不稳定,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市场需要多少,应该种多少,以后这些可以由大数据提供支持;哪个药该进基药,哪个药不该进,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一目了然”。

在刘保延看来,中医药与大数据更加契合:“与西医相较,中医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人为核心,把疾病对人的衣食住行、精神状态、心情的影响的外在表现,与干预、效果相关联,形成了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的体系。尽管中医现在从生物医学角度还很难回答‘为什么’,但是借助大数据的理念与技术方法,却可以从对人的健康状态整体调节的角度很好地回答‘是什么’,利用大数据的手段揭示辨证论治个性化背后隐含的深刻规律,甚至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实时的个体数据,利用可视化方法来勾画每一个人的健康知识图谱。”

“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医生和患者是这样看病的——患者发现自己患上某种疾病不是去医院找医生,而是医生通过监测到的数据,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来预测和指引患者首先通过衣食住行的改变来‘治未病’,并通过反馈的数据来调整方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果患者到医院就诊,在挂号时或候诊中就已经通过移动终端输入其病状,见到医生后再进行修订。医生通过数据分析绘制患者的健康曲线图,电脑会对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预警,医生根据情况约请患者就诊或提供电话健康指导,类似‘谷歌大脑’的‘中医大脑’会帮助中医师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刘保延向记者描述了未来医疗领域可能由大数据引发的变革。

中医药已具备玩转大数据基础

“大数据就是财富,就是生产力,但如果搜索到了海量数据,却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那这些数据就是死的,就是废物。而有效分析数据的基础是统一的标准。”刘保延介绍,我国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极为重视,在中医药事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出台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重点工作的推进思路。

我国中医药领域已制定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等20多项国家标准,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209项行业标准;制定了《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建设指南》《中医药行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等重要的信息建设行业标准。不少地方已经实现区域或系统内中医医院系统共享以及跨区域业务系统和中医药远程会诊系统。

据悉,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全国20多家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直管医院,建立了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统一规范,统一采集办法,为整理、挖掘数据提供了基础。刘保延介绍,中医药要想“玩转”大数据,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要利用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特点,将中医临床实践数据化、数字化。对于临床实践数据化,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主要采用了高度结构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即把不同医生通常采用的自由语言记录临床信息的方式,改变成通过数字化中医临床术语应用系统支撑下的结构化电子病历,大大提升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在电子病历中,中医的临床诊疗实践被详细记录并被量化为可分析的临床数据,为此我们研究建立了中医临床标准术语集和中医临床规范术语字典,基本满足了临床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等对规范术语的需求。”据刘保延透露,目前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合作医院利用此系统,已经收集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针灸等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病历30多万份,还有40多位名老中医诊治的上万份病历。“丰富的中医药临床数据如果被我们全部搜集起来,那将是一个无可比拟的巨大的医药科研资源宝库”。

中医药大数据怎么玩

据介绍,新成立的中心目前有5个室,分别是综合管理室、数据汇集室、管理标准室、挖掘利用室、云计算室。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非线性量化测量联合实验室,和美国科莱盟特研究生大学建立了中医临床术语联合研究室;与北方交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及相关技术公司都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20多人的集中医、西医、方法学、计算机等多领域人才的团队。

“中心现在已有50多个机柜,上百个服务器,加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几十个机柜,基本可以满足未来几年内数据资源建设的需求。”刘保延表示,未来中心将会在相应规范的前提下,建立中医药数据共建共享机制,让数据“发声”。“数据放在那里不用就是死的,谁能从死的数据里找到规律才能体现数据的价值”。

刘保延介绍,下一阶段中心将重点开展4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承担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医药的任务,搭建好中医药数据分中心,做好与中医药决策有关的软件和平台的建设,推动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名老中医传承等工作。第二是数据资源建设,首先要做的是院内临床数据和文献数据的整合。第三是要为数据的利用提供方法学和技术支撑,并通过数据的挖掘分析,将之变成中医药解决中医科研问题、临床问题、中药研究问题等的研究成果。第四是为政府的中医药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大众对医药健康数据的利用提供服务。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李宗友所长介绍,在文献数据整合方面,信息所将借助文献数据结合专家评议,遴选对中医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向行业内外进行推荐。李宗友透露,首批近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影响力的优秀论文遴选已完成定量评价,有了初步名单,下一步将搭建定性的专家评议平台。希望通过定量、定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论文评价方法。该所下一步还要通过院内数据整合,更好地利用现有的60多种文献数据库,努力将“碎片化”的数据,通过共享平台来实现“一站式”服务,让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方便快捷地找到需要的内容。随着中心的成立,还要实现临床数据、文献数据、现代图书、古籍文献数据的集成和共享,让沉睡的海量中医药数据变成对决策者、医务工作者、老百姓健康有用的知识和智慧,让中医药的宝库焕发出灿烂光芒。

此外,中医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刘保延透露,中国中医科学院已在探讨与浙江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合作,并在北京汇晨老年公寓进行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监测,开发监测中医药健康指标的可穿戴设备;与哈佛大学联合成立的非线性量化测量联合实验室通过心率变化来观察全身状态、睡眠状态等。

“都说在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中医药领域的大数据研究起步不算晚,希望我们能抓住这次机会,让大数据为中医药插上腾飞的翅膀。”刘保延说。

上一篇:2014年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发布

下一篇:中药材仓储建设将获土地和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