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中医药标准建设,至少需要突破以下关口:
第一关是理念关,即要坚信中国能够主导建设中医药的世界标准。丁永玲认为,积极参与行业话语权的制定,包括主导中药产业的话语权建设,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自信首先来自于中药的疗效。张伯礼院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很多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用于防范中风,但65岁以上老人服用阿司匹林有风险。为此,张伯礼选用了一味中药用以替代阿司匹林。经过3700人37个月的连续观察,证明替代中药同样可以防治中风,且没有风险。
第二关是导向关,即中药产品标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把中药异化成西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药学家姚新生表示,长期以来,传统中药产品的功效及安全性评价工作多停留在经验医学的观察阶段,对广大患者人群的功效及安全保障的普遍适用性缺乏按照现代循证医学原则提供的临床试验依据。这或许是中药产品走不出国门的重要原因。中药标准化的很重要一项任务就是弄清作用机理,把说不清的说清,可以说清的数字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将复方中药成分逐一分离出来,变成化学药。“有不少中药企业走着走着,就走到单一组分的化学药品当中去,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中医药企业的意义。”
第三关是人才关。记者接触到的多位专家均表示,制定标准的人不但要懂中医,而且要懂外语,懂标准。相对于日韩等国,我国目前还严重缺乏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关是执行关。目前中医药标准的执行状况还不太理想。比如中国药典对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着系统的要求,但由于监管不力,这些标准并没有在具体产品中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造成这一局面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关标准老化。比如《经穴部位》于1990年颁布,2005年才完成了修订工作,标准甚至滞后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