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放成都欢迎您
2012年4月18日,晚上9点。在成都日报编辑中心,一篇稿件从北京传来。这个具有标志性事件的新闻,刊登在了次日06版,标题为《我国首个治疗性药品获准欧盟上市》。
这个对中国中药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发端于成都,来自于成都高新区高新大道创业路26号门牌对应的“地奥”——由地奥集团研制生产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奥心血康胶囊”,以治疗性药品身份通过荷兰健康保护检查局的注册,获得在该国上市许可,成为我国首个进入欧盟主流医药市场的治疗性中成药品种。
为了这一天,地奥集团董事长、总裁李伯刚等了24年。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里的几口科研大锅起步,李伯刚与地奥的创业历程,是成都这座创新创业“城市孵化器”,一以贯之倾注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的见证。
人物对话
问:创业至今,地奥与《成都日报》“打交道”已有20多年,对这份报纸,有着怎么样的理解?
答:从创业到发展,地奥创业的每个节点性时间,《成都日报》都没有“缺席”, 这份报纸如同是地奥的一位老友。地奥一直都有着订阅《成都日报》的习惯,从创业之初到现在,这个习惯已经20多年了,会一直保持下去。
问:如何看待传媒在创新创业生态营造方面的作用?
答:举个我熟悉的例子,中药现代化如何推进与提速?这个问题,从技术、市场、标准层面,有着不同的架构模型,它需要利用强大的技术平台,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中药的研发、生产适应现代医学的高标准要求,这是技术的逻辑。然而,传统中药产业同样需要继承、整理、发扬,这套“继承、整理、发扬”的逻辑本身,就是传播的逻辑,传媒推动,越来越成为创新创业生态圈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里程碑意义的全国首个“成都造”
2012年4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由中科院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个来自成都创业先锋的声音,从北京传递向全球——“成都造”地奥心血康胶囊,成为我国首个治疗性药品获准欧盟上市。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分析,这是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首次亮相,也是中药国际化翻开新一页的里程碑。
“从递交申请到获批,我们走了整整4年。”在与成都日报特派记者的交流中,李伯刚感触万端,“这是一项完完全全‘成都造’的创新。”
时间回到1988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伯刚,拿着向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基金会贷款的50万元,开启创业之路,创办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制药厂。
1989年3月,在中科院成都分院废弃的图书馆封闭的生产车间里,将自己课题组7年攻坚,几乎倾注全部心血的科研成果“一种以甾体皂苷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实现了成果转化,第一批“地奥心血康”问世。
而今,从地奥创办以来,一直未曾腾挪的名为冯家湾的地方,已更名为成都高新区创业路26号,创业初期租用的百余平方米场地,如今已持续扩容,成为世界最大的高纯度甾体皂苷和高纯度胸腺肽生产企业。
“当时,创业并不如当下这般大众,从改革开放之初启程创业,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20多年,在整个过程里,一家科技企业与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是密切关联的。”让李伯刚感慨的,是周围的变化,“当时,我们所在的冯家湾全是农田,现在,就在距离地奥几公里外的天府生命科技园,很多生物产业创业企业聚集,让这里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的核心区。”在李伯刚看来,这样的全球创业人才的“西进”来蓉,是一种趋势。
为“这一天”等了24年
地奥心血康胶囊成为我国首个进入欧盟主流医药市场的治疗性中成药品种。为这一天,李伯刚等了24年。
从某种程度而言,李伯刚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创新创业历程之中的一个符号。从最初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起步创业,到地奥心血康应运而生;从四川首个医药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地奥挂牌,再到地奥心血康胶囊走出国门,李伯刚入选CCTV2012年度科技创新人物……作为城市党报,一直关注“在路上”的创业者李伯刚,亦有跨越两个十年的关注。
2000年4月,在继报道四川首个医药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地奥集团挂牌之后,《成都日报》于当月17日在头版再推出《成都地奥凸显“人才效应”》;2012年4月19日,推出《我国首个治疗性药品获准欧盟上市》报道,“《成都日报》参与地奥从创业到兴业20余年间的每一个节点见证。”回望来时路,李伯刚感慨道。
高校云集、院所密集的成都,创新创业“基因”家底丰沛,在西部城市之中少有匹敌。随着成都创新创业生态从“全国”到“全球”视野的建设,全球创新创业人才、技术出现日趋明晰的“西进”来蓉现象。
在地奥的“海归派”之中,曾就读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师从李伯刚的姬建新,在完成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美国范德堡大学博士后学位之后,入川来蓉,加入成都创新创业大军之中,“接棒”地奥集团执行副总裁(药业)、药物研究所所长。
而眼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创业技术在蓉落地转化,接踵来蓉启程创业的科技人才让成都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的成都,去年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成都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北京、上海、深圳加成都、武汉的“3+2”创新创业格局。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这是未来五年里,成都的“下一个目标”,这是一座城市一以贯之专注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写就的城市“底气”。
记者手记
创新创业的城市“基因”
成都,从不乏创新创业“基因”。
从2000年前成都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的巨大创新,到率先发明并使用雕版印刷术,再到发行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创新创业的内核基因,成都古已有之。
六十年,一甲子。在甲子之年,无论是翻看泛黄的黑白老报纸,还是细品亮彩的印刷铅体字,不同时代的城市党报,都流淌了同样的成都创新创业故事,纵然主角各异,却都在一座城市的“母体”之中,孕育生长,拔节参天。
毫无疑问,成都与地奥的故事,《成都日报》与李伯刚的对话,正是众多发光体里的个中之一,它是时代延承的符号,亦是报纸历史的见证。而李伯刚完成“从0到1”,将我国首个治疗性药品推向欧盟上市的跨越20余载创业路故事,在“双创”时代,仍在以不同方式发生着、延承着,而在其中,《成都日报》作为一种技术、资本、人才之间交流、交往的渠道与平台,也早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狭义的媒介传播,如何为成都创新创业环境搭建一个良好的传媒传播生态,破解信息不对称,营造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相匹配的传媒生态圈,《成都日报》的探索与实践,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