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光前中药材种植养殖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13956769187
电话热线: 0558-5589213

加快特色发展 中医药振兴再迎政策利好

发布时间:2021-03-11 阅读:1373
 经济参考报 

 

          ——专家解读《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部署,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破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政策措施》强调,要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要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要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要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要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实施名医堂、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要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要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上述《政策措施》在业界引发积极反响。


 

以坚实有力举措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唐旭东


 

  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是紧紧围绕中西医协同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未来,要以坚实有力举措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


 

  首先,要传承精华,建立中西医协同的重大传染病防治机制。总结我国独有的中西医协同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经验,建立中国特色的传染病防治体系,是当前和未来的重大任务。中医药系统在重大传染病等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应第一时间参与,中医药的防治举措应全面地融入应急预案和防控技术方案中,要重视并切实加强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的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在公共卫生防控机构建立中医药的部门和人员配备,提升中西医协同防治疫病的能力和效率。《政策措施》的第十条就明确提出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骨干人才库、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等具体任务,这些任务落实后将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有力防治重大传染病。


 

  其次,创新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应该说,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为主、整合西医完善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为辅,中医为主、中西医兼通、中西医整合专科执业的体系已经相对成熟,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和专科医院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医师队伍,建立具有中西医结合优势和临床服务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专科团队很有必要。这样立体化综合推进才能形成患者获益最大化的中西医结合学科诊疗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政策措施》第九条正是从人员培训、科室建设、诊疗体系等方面,提出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鼓励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等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再次,构建大平台,实现中西医结合创新引领。国际国内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通过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机制研究。比如斯坦福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依据配体与受体作用的“锁-钥原理”建立的分子对接技术,揭示了中药黄芩、灯盏细辛、酸橙与陈皮的成分能够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CE2)结合,与新冠病毒表面棘突的S蛋白形成竞争,是潜在的抗新冠肺炎的化合物。多项临床研究也表明,辨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疗法在抑制越发严重的肺损伤和炎症因子风暴前期病变上可能有作用。这些世界科学前沿均是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和人才团队实现的,这就倒逼我们在获得确有疗效的人用经验的同时,加大投入建设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强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的内涵建设,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揭示其科学机制,实现传承创新互动发展,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政策措施》第十二条提出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就是希望中西医联合在医疗领域有所突破,共克医学难题,为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基因-土壤-种子”一体推进 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朱爱松
 


 

  中医药源远流长,传承千载而不衰,流芳百世而不坠,为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核心。千百年来,中医药在岁月的打磨中已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的守护之星,并日益发展为中国最靓丽的名片。如何继承、弘扬和激活好优质“基因”,是时代提岀的新课题。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就围绕中医药人才问题,提出了务实举措。


 

  对于岐黄之人,其中佼佼者被誉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师承指导老师、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等,是亟待保护的珍贵“中医药基因库”。《政策措施》第二条明确提出了多途径、多层次地增加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中医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长期坚持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传承工作室建设等项目。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使更多的中医后学随师之脚步而学中医、悟中医、用中医,这是打造仁心仁术工匠的所必经之路。


 

  遵循中医药传承的内在逻辑、厚植工匠成长的“土壤”已成业内共识。中医药传承离不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师徒间传承必须在“本来”“外来”“未来”三个向度同时展开。其中,“本来”是禀赋、是学术源流、是传统、是构成传承发展的根基;“外来”是异质文化与现代科技发展;“未来”是社会需求。“外来与未来”构成了传承创新的契机。


 

  除了三个向度,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其特有的生态土壤。《政策措施》的第三条就明确提出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在政策落地践行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学界的引领,评价体系的助力,行业的推动”必将成为土壤修复与改良的突破点,近远期将直接促进中医药人才的数量、质量及飞跃的程度。唯有让人才有平台、有舞台、有条件、有发展,才能让中医药传承创新之火燎原。


 

  启动“种子”战略刻不容缓。中医药高等学府当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使每一个进入者在此体悟到知识的存在、力量的来源、精神的成长,建立“中医药的信仰”,成长为“铁杆中医种子”。为此,《政策措施》第一条提出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并作为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内容。此措施意味着率先启动中医“种子”的导、培、引、觅战略,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加快人才的成长,使中医院校名副其实成为孕育“种子”的摇篮。


 

  中医文化的复兴还有许多路要走,只要坚持“基因-土壤-种子”三维一体,守正创新中夯实中医药人才的基础,定能实现中医药的卓越传承,不断彰显其应有的科学魅力。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长 肖臻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就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明确提出要通过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等措施,并提出将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文件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今后中医药人才培养意义十分重大。


 

  在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方面,一是要注重名师引领, 突出经典传承。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持续推进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作用,推荐学生进入工作室跟师学习。在不同学习阶段建立不同的跟师培养模式,全程鼓励学生选择师承导师,增加跟师学习比例。搭建名医名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邀请名医名师授课及分享,引领学生成才之路。


 

  二是要完善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学课程。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有效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临床综合体系,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疫病学相关课程建立,需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坚定中医文化自信,推动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二要坚持守正传承经典,培养中医思维;三要深化医教协同,突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四要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联动。


 

  三是要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卓越人才成长环境。优秀中医人才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首要目标,要联合学生培养管理各部门,统筹协调,建立适宜优秀中医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一要严格学生管理,优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注重产出导向,改革学分认证制度,完善和优化学分权重认证。二要引入竞争机制,根据课程考核结果,制定相关动态进出制度或办法。三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励优秀中医学生在突破重大学术问题、解决关键科学技术方面的参与度,明确中医学生创新人才荣誉体系评价办法,激励学生传承创新,追求卓越。


 

  四是强化中医思维培养与临床实践培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整合院校和附属医院教学资源,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和临床实践能力训练,突出以自主学习为主线的专业基础能力强化和专业拓展能力提升。


 

为全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苏庆民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颁布实施,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政策的再实化再细化,文件从七大方面对中医药特色发展中存在的政策短板、弱项作出全面规定,对长期存在的深层次政策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措施,《政策措施》注重了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以往系列政策措施基础上,以中医药特色发展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了政策的针对性、目标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准、措施实、力度大,在多个政策领域实现了突破,将进一步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活力,为全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政策措施》细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特色政策。长期以来,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一直是突出问题,而实现高质量服务的核心在人才。文件从中医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人才评价到实施人才工程,系统全面地为夯实中医药人才队伍基础提升进行了精准施策,如提出了加大“双一流”建设对中医药院校和学科的支持,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中医药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力度加大、目标明确,强化了《意见》的人才政策措施。如师承教育,明确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明确了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力申请专业学位考试科目。如对人才评价把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标准和评价内容,强化了目标导向。在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审。文件提出了“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全面细化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岐黄学者、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培育的时间与数量,并在《意见》基础上,提出了“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高水平学科”,对加强中医药薄弱学科的建设,政策明确、措施有力,并将有效促进中医药特色人才的培养、成长与发展。


 

  《政策措施》保障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解决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上,《政策措施》围绕“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与注册管理政策,明确了《意见》中的政策支持。在增强中医药发展活力方面,《政策措施》从政府投入、社会投入、金融政策支持上提出了有利于促进中医药行业投融资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投入政策在促进中医药发展中的动力,并细化了《意见》关于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中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还从“实施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实施道地药材提升工程”“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等方面,强化了中医药发展的内生动力。并从“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等方面,加大了政策在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上的支持力度。


 

以重大工程为抓手振兴中医药事业

       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 方祝元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这是细化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政策措施》针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工程,可谓恰逢其时,我们以此为抓手,用重点突破带动事业全局,以改革促进发展,这对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学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是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关键。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不竭源泉。我们要深入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厚植人才成长土壤,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搭建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中医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的评选工作。不仅要增加中医药人才的数量,更要提升质量。同时,要投入更多资源,设计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特别要创新青年人才的培养、选拔、激励机制,构建高层次人才梯队。


 

  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基础。中医药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优势和特色,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我们要鼓励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中央和地方财政要持续加大对高水平中医医疗机构的资源投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营造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辐射带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加强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补齐中医药应对重大传染病的短板,依托高水平中医院建设国家级及省市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在现有的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平台基础上,遴选并做大做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围绕重大疾病和常见多发病开展联合攻关,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协同医疗模式。


 

  科研平台建设是中医药发展的支撑。大力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重点解决中医药临床难题以及制约中医药疗效发挥和提高的重大瓶颈问题。发挥高水平中医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龙头作用,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科研平台建设的投入,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的配备,加强临床研究,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循证转化平台,具备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能力,围绕中医理论、中药资源创新和疗效评价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努力打造一批引领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的高水平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高水平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医药创新企业的合作,建设高水平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基地。


 

  道地药材是临床疗效的保障。“药材好,药才好”,实施道地药材提升工程就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与道地药材基地的深度融合,加强道地药材种植现代化研究,加快道地药材育种创新和中药材资源保护和抚育。加大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出台政策鼓励高水平医疗机构、加工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鼓励引导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使用质量可靠、可溯源的道地药材。

上一篇:政策东风下,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成热点

下一篇:国家将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开展道地药材标志保护和运用,建一批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