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家曾经濒临倒闭的中药材加工厂,如今挂上了“国有控股”的新招牌。厂长笑着说:“去年这个时候还发不出工资,现在订单排到明年春天了!”
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中药材行业激起层层波澜。
三年过去,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中药材行业全面展开:国有资本加大布局,供销社体系重返流通主渠道,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重塑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行业。
一、 行业痼疾:小散乱局面困扰,药贱伤农频发
中药材行业长期处于“小散乱”状态。全国有近5000家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小型作坊,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参差不齐。
“种什么亏什么”,这曾是许多药农的共同心声。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剧烈,常常出现“药贱伤农”与“药贵伤医”并存的怪现象。
流通环节更是层层加价。一包三七从云南文山田间到上海药房,要经过至少5道中间商,最终价格是产地价的3倍以上。
二、政策引领:全国一盘棋,国有资本主导整合
2022年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中药材行业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
2023年以来,国药集团、上海医药等龙头企业加速并购重组,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整合地方中小药企。目前,国有资本在中药工业百强企业中的控股比例已从三年前的35%上升至62%。
某省国资委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是在搞‘国进民退’,而是通过国有资本引领,建立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市场体系。”
三、供销社归来:打通城乡节点,重构流通网络
曾经淡出人们视线的供销社系统,正在以全新方式重返中药材流通主渠道。
在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安徽亳州,新建的供销中药材物流园每天吞吐量超过200吨。这里实行“统一检验、统一仓储、统一配送”,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
供销总社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0% 的县域建立了中药材供销合作网络,有效连接了产地与市场。
四、质控升级:从田间到病房,全程可追溯
国有主导的整合推动了质量标准的全面提升。
在云南文山三七基地,每个种植户都有一个专属二维码。扫描后可以看到土壤检测、施肥记录、采收时间等全程种植信息。
“以前好坏一起卖,现在不合格的药材根本进不了主渠道,”一位药农告诉记者,“标准严了,但价格稳定了,收入反而增加了。”
五、稳定市场:平衡供需矛盾,平抑价格波动
2024年上半年,当归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国有储备体系首次启动干预机制,向市场投放500吨储备当归,迅速平抑了市场价格。
目前我国已建立20种大宗中药材的国家储备制度,通过“淡储旺销”调节市场供需,避免了价格大起大落。
供销社系统还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引导药农按需种植。2024年全国中药材订单种植面积较三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
六、数字化转型:全国一张网,信息透明共享
“全国中药材统一大市场平台”数字化系统已于2024年6月正式上线,接入超过10万家种植户、加工企业和医疗机构。
该系统实时显示主要药材的产地价格、交易量、质量等级等信息,解决了长期以来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位从业30年的药材经销商感慨:“现在价格透明了,靠信息差赚钱的时代结束了。”
七、挑战仍存:平衡与融合,传统与现代
国有化加速也带来新的挑战。一些地区出现“一刀切”现象,忽视了中药材生产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
如何平衡规模化与多样性、标准化与个性化,成为行业面临的新课题。
专家建议,在推动国有主导的同时,应为传统作坊和特色工艺保留发展空间,形成“国有主导、多元参与”的健康发展格局。
在江西樟树,一家百年中药老字号在加入国有控股集团后,既保留了古法炮制技艺,又引入了现代化生产线。“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但也要跟上时代,”企业传承人表示,“现在我们的产品既能进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能保持特色。”
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正在重塑中药材行业。国有资本、供销社体系与数字化平台三者结合,构建起崭新的产供销体系。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市场格局,更保障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